巷弄間,歷史與工藝交錯,雕花門窗映照商賈雲集的繁華,寺廟石柱綻放匠師巧手的細膩,信仰、藝術與人文記憶在此交融。小彰與小化漫步其中,細細品味古鎮的韻味,看見過往的輝煌,也感受時代的脈動。如今,老屋承載嶄新的故事,文化不僅被守護,更在創新中綻放生機。歷史的軌跡與民眾的生活交織,讓鹿港的故事不止於過往,持續書寫未來篇章。
磚瓦留韻 建築巡禮
鹿港,一座歷史在建築間流轉的城鎮。漫步於紅磚黛瓦的街巷,彷彿闖入時光的畫卷,每一處雕梁畫棟都低語著百年歲月的故事。作為臺灣保存最完整的古市街,鹿港老街匯聚閩南建築之美,街屋相連,巷弄蜿蜒,範圍涵蓋埔頭街、瑤林街、後車巷、大有街、泉州街、金盛巷及中山路,昔日的繁華仍在磚牆瓦片間留存。
沿著街道繼續前行,雄踞一隅的鹿港龍山寺映入眼簾,這座清代臺灣龍山寺中規模最宏偉且保存最完整的廟宇,自乾隆51年(1786年)遷至現址後,歷經歲月的洗禮,最終奠定為三進(含門廳、正廳及後堂)、二院(兩個庭院)、七開間(七間房間)的建築格局。

步入寺內,五門殿前龍柱精雕細琢,盤旋而上的五隻仙鶴振翅飛翔,象徵十全十美的吉祥寓意,兩側龍虎堵的深浮雕層次分明,細緻工藝令人驚嘆。戲臺上方,臺灣現存最古老且規模最大的木作結構八卦藻井,以層層相疊的設計不僅提升戲曲演出的共鳴效果,更展現出匠師的非凡技藝。整座寺廟細節皆蘊藏著精湛工藝與歷史韻味,讓這座古剎成為信仰、藝術與文化交織的瑰寶。
技藝新章 傳統與當代的共鳴

除磚瓦間流淌出的文化底蘊,鹿港自古便是匠師薈萃之地,工藝之美深植於這片土地,訴說著歲月的淬鍊與傳承。清朝乾隆49年(1784年),鹿港與泉州的蚶江口開啟對渡航運,商貿鼎盛,促成經濟繁榮與人口聚集,亦帶動宗教信仰興盛。廟宇興建如雨後春筍,吸引眾多匠師齊聚於此,揮灑技藝,將這座港鎮塑造成臺灣傳統工藝的重要據點。時至今日,鹿港鎮仍有眾多匠師在工藝領域精耕細作,使這座歷史名城綻放不朽的匠心光彩。步入「鹿港工藝展覽館」,便能領略鹿港工藝的精湛技藝。其前身為清代富商王生所建的「鶴棲別墅」,曾是商賈匯聚地,民國99年經縣府登錄為歷史建築。建築融合閩南式屋脊、窗櫺與西式花園洋樓等元素,古典風韻與異國風情並存,成為傳統與時代交會的象徵。館內展出工藝匠師的傑作,讓參觀者得以一窺傳統工藝的深邃之美。
匠藝重塑 歲月續韻
老屋不僅承載著昔日的記憶,更映照著今人對過往的探尋與致敬。然而,隨著時光流轉,建築結構逐漸老化,如何在維護與活化之間取得平衡,成為文化資產保存的重要課題。
為延續全縣歷史建築的生命力,縣府推動「老屋點灯」計畫,鹿港也因此透過專業修復團隊與在地居民的攜手合作,讓百年建築不再沉寂,成為承載文化記憶與現代需求的場域。此外,針對鹿港鎮的歷史老屋,縣府更推出「鹿港鎮歷史老屋活化再利用補助」,提供更高額度的修繕經費補助,鼓勵民間參與,使百年建築重新融入當代生活,成為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橋樑,在文化與經濟發展中持續發揮影響力,讓歷史不僅存於記憶,更能以嶄新風貌訴說時代故事。
老屋新生 串聯時光
位於鹿港鎮郭厝巷的「北頭文化館」,是少數保存完善的漁村三合院。建築外牆採紅土磚砌成,屋頂正脊處鑲嵌帶有異國風情的「馬約利卡」花磚,別具匠心。如今,這座歷史建築已轉型為民宿、文物展示及社區活動場所,不僅提供居民會議與講座場地,更讓來訪者得以深入了解北頭漁村的歷史故事,見證百年建築如何在時代更迭中延續文化價值。

老屋不只是歲月的容器,也能在當代生活中綻放出新的光芒。自鹿港施氏家族後裔遷離祖居,這棟靜默許久的古厝,在一場跨世代的合作中迎來新生命。施氏家族與縣府合作,以「公益換租」模式,邀請青創品牌「力野茶陶所」進駐,店內結合飲品、輕食與陶藝作品,與施宅的紅磚老屋相互輝映,讓老屋重新成為生活的場域。
縣府持續推動老屋活化,使歷史建築不只是時光的見證,更成為當代生活的一隅。在新舊交融的蛻變中,鹿港煥發新生,讓文化的脈絡延續,讓歷史的溫度不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