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緯政/實踐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商事法講師
美國總統川普宣布,自8月1日起,對輸美的銅半成品(如銅管、銅線、銅棒、銅板及銅管材等)、高銅含量衍生產品(如管件、電纜、連接器及電機零組件等)課徵50%關稅,但精煉銅、銅礦石與銅廢料暫不納入。同時,要求在美開採的銅精礦與銅廢料優先供應國內,以強化對戰略資源的掌握,此舉再度凸顯「銅」在能源轉型與地緣政治下的戰略價值。
在全球能源轉型與地緣政治驅動下,銅、鋰、鎳等關鍵金屬正逐步取代石油、天然氣的戰略地位,成為現代國家安全不可或缺的一環。國際能源總署(IEA)預測,為實現淨零碳排目標,全球對銅的需求將在2035年前倍增,供應缺口恐高達三成。俄烏戰爭、美中競爭與氣候變遷造成的礦區水資源短缺等因素,亦使供應風險明顯升高。相較於石油主要集中於中東,銅礦雖分布較廣,仍面臨開採週期長、優質礦源與冶煉能力過度集中於少數國家的問題。因此,美國、歐盟、日本等工業強國已將銅納入國安戰略與外交佈局,並建立戰略儲備體系或推動再生金屬政策。
銅素有「工業之母」或「綠色能源時代的血液」之稱,憑藉優異的導電、導熱與延展性,廣泛應用於電力系統、電子產業、建築及交通運輸等領域。尤其,銅是全球降低碳排解決方案的重要材料,包括太陽能板、風力發電設備、電動車輛與智慧電網建設等,皆仰賴大量銅作為關鍵原料。此外,台灣作為半導體、電動車零組件與高階製造的重要樞紐,年需求逾50萬噸,且高度依賴進口。若原料來源欠缺穩定與可控,勢將衝擊台灣高科技產業的供應鏈安全與國際競爭力,可見「銅」對台灣的戰略重要性不言可喻。
面對全球「搶銅潮」,台灣不宜袖手旁觀,應積極建立自主的銅循環體系,從產業、政策兩大面向進行前瞻佈局。
以產業面而言,應積極推廣廢銅的回收與再利用。台灣每年產生大量電子廢棄物與含銅工業廢料,但回收效率偏低,相關技術仍有提升空間。政府應提供租稅優惠、研發補助等誘因,帶動企業投資研發先進回收與再製技術。以台積電與光洋應材的合作為例,已將半導體產線廢液循環再製為再生銅管,堪稱產業共構綠色供應鏈的典範。其次,應整合產官學研資源,建立跨產業的策略聯盟,打造更完整的循環經濟鏈,促進資源與技術共享,培育專業人才,提升銅資源在地化利用率。此外,應積極投資銅材替代技術,增加國產再生銅在先進製程的應用比例,逐步降低對進口銅的依賴。
就政策面來說,政府應將銅納入戰略資源,參酌日本與歐盟經驗,建立國家安全儲備機制,強化資源盤點、風險預警與供應調控能力,以因應價格波動與供應中斷。此外,應明確設定再生銅應用目標(如2030年回收供應量占總需求的20%),並透過立法規範來防止關鍵再生技術外流,維護技術自主與提升產業競爭力。同時,應推動綠色採購政策,鼓勵使用再生材料,擴大市場規模。政府亦可與主要銅礦供應國洽簽多元且長期的供應或投資協議,深化技術交流,使產業能取得更合理、長期且穩固的原料來源。
「得銅者,得天下。」銅的戰略地位與日俱增,未來誰能掌握銅,誰就能掌握能源與高科技產業的命脈。面對全球綠色轉型與地緣政治變局,台灣要維持關鍵地位,唯有儘速超前部署,善用科技優勢,建立自主且具韌性的銅循環體系,落實循環經濟,才能確保產業供應安全、國家經濟穩定與永續發展。
★《鏡報》徵文/《鏡報》歡迎各界投書,來文請寄至:editor@mirrordaily.news,並請附上真實姓名(使用筆名請另外註明),職稱與聯絡電話。來文48小時內若未收到刊登通知,請另投他處。回到原文
更多鏡報報導
宋國誠專欄:再延90天又如何──美中第三輪貿易談判有進展沒突破(美中貿易戰12之10)
王丹專欄:中國是一個佈滿「情緒地雷」的社會
洪耀南專欄:中國人民辛苦供養著中國的社保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