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15 09:00 臺北時間

徐淑卿專欄:書大賣的好日子

mm-logo
時事
徐淑卿專欄:書大賣的好日子

徐淑卿/《鏡文學》總主筆

決定出版李佳穎《進烤箱的好日子》全球英文版時,英國企鵝藍燈書屋出版集團旗下雙日(Doubleday)出版總監Jane Lawson給自轉星球文化寫了一封信:「我們很自豪能出版台灣大無畏的新女性聲音,她的作品不僅有普世書寫的深厚傳統,更展現台灣自身的歷史特殊性。···我們會打造一本經典。」

這封令人熱血沸騰的信,背景卻是台灣荒涼的出版現實。現在台灣文學作品,包含各通路(不計電子書與有聲書),1年銷售1千本,已經算是不錯成績。新書上市的賞味期也許只剩兩個星期。

從被國際認可,到作家多年心血被書市惡浪吞沒,似乎命懸一線。所以,也許該討論的是,如何讓台灣文學作品,有機會站穩第一步,不至於被寒磣的銷售數字擊潰,而能支撐到被看見的瞬間。

環伺的挑戰,只有加劇,不可能回頭。所以無需強調影視、電玩等娛樂的競爭,使小說讀者日漸減少。甚至應該化敵為友,將創作視為九命怪貓,除了書籍形式外,也可以用不同載體來延長一本書的生命。就像現流冊店店長洪沛澤所說的,「文學性」不是只存在書裡,也可以在不同載體獲得體驗。

不過,如果不能在一開始創造話題,證明自己有被討論與銷售的潛力,不論是外譯授權或影視改編都是奢談。所以問題依舊回到原點,也就是如何能讓讀者願意閱讀一本文學作品,購買一本書?

許多同樣的努力不見得有同樣的效果,但成功的案例,都有「口耳相傳」和「破圈」兩個因素。而後在國內外得獎,以及外譯授權的表現,還可以再引爆一波銷量。

澳洲曾在2021年進行購書與借書普查。結果發現,在針對特定書籍的行銷活動中,最能影響讀者購書決定的是口耳相傳,其次是媒體宣傳,其次是廣告,最後是書目型錄。「口耳相傳」被視為最具神奇效果。

讀者購書的三個重要原因是:喜愛該作者的其他作品;家人和朋友的推薦;書籍折口/或封底的內容簡介。(不含封面書評引言或名人推薦,其影響力最低。)

這份普查說明「口耳相傳」雖然行之久遠,但依然有效。

李佳穎《進烤箱的好日子》就是好例子。她在自轉星球推出這部小說,首印2千本,過了將近5個月,也就是在獲得Openbook好書獎前,才決定再版。

這幾個月的時間,自轉星球社長黃俊隆,採取的就是「挨家挨戶」製造口碑的方式。他先請資深文學出版人陳雨航寫推薦序,請著名作詞人李焯雄掛名推薦,希望可以突破不同群體。也將書寄給各個媒體、KOL等有影響力的人,並隨時跟通路回報獲得的訊息。

不過即使如此,還是有段低迷時間。黃俊隆說,李佳穎原本書名是《寫東西的好日子》,後來他們商量改成《進烤箱的好日子》。在銷售比較緩慢的初期,他一度反省,改書名用了詩人普拉絲的典故,是不是反而提升讀者的門檻?甚至討論,之後再出的《小碎肉末》等是不是首印只要1千本就好?

但隨著口碑不斷發酵,之前挨家挨戶如同火種,在社群媒體點燃。加以年底獲得Openbook好書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小說類首獎,接下來確定英國企鵝藍燈出版集團買下小說的全球英文版權,隨後又售出多國外譯版權,如今這本小說已經銷售1萬多本。

回顧之前極盡可能的日子,黃俊隆說,編輯會選擇出一本書,一定是喜歡這本書,怎麼會因為開始的銷售數字而卻步?在《進烤箱的好日子》獲得如此佳績後,黃俊隆更有信心。他認為,非但不要分純文學或大眾文學,甚至也不要去分文學或非文學,這就是一本好看的小說。「我們要有信心,我們是站在平等的狀態下,和世界溝通競爭。我們跟外國出版社討論的基礎點是去國界及語言化的。」

不過,因為黃俊隆就是自轉星球的老闆,這也是他休息多年後重新出發的第一本書,不論是投入資源與行銷波段都可以做到非常細緻。但一般出版社每個月都有出書進度,一本書若沒有突出表現,出版社投入的資源就會減少,這也是難以避免的現實。

洪沛澤之前在出版社擔任多年行銷。他說,《進烤箱的好日子》和楊双子《臺灣漫遊錄》類似,都是在獲獎或外譯授權肯定後,在台灣爆發的例子。這兩個例子讓人思考,行銷的漏斗是不是可能倒過來,在積累一段時間後,再投入更多行銷資源?黃俊隆就是在《進烤箱的好日子》獲得肯定後,反而持續加碼,舉行多場讀者見面會。

但因為新書上市,前一個月的銷售是關鍵,各出版社幾乎在這段時間精銳盡出。除了要有口碑,還要破圈,現在熱門的破圈方式就是上 Podcast 或請YouTuber推薦。

尤其就文學類型來說,幾乎每個人都可能是讀者,所以破圈格外重要。作家李金蓮推出自己的小說時,就跟出版社討論,希望推薦者可以來自不同領域。她出版《浮水錄》時,遇到一位工廠工作的女性讀者。她在工廠下班後,最快樂的事就是到租書店租一本小說,回家躺在棉被裡看。現在讀《浮水錄》,讓她回想起當年租書店讀小說的快樂,所以也把這本書推薦給她女兒。但通常出版社在設想小說讀者輪廓時,未必會想到工廠工作的人。

洪沛澤因為很喜歡獨立音樂,所以當「裝咖人」主唱張嘉祥出版第一本小說《夜官巡場》時,他就企劃推出小說和CD套組。因為張嘉祥的創作靈感以小說和音樂兩種媒介展現,所以套組的行銷方式對創造表達更為完整,也可以觸及到喜歡音樂的人。

後來他主辦「獨書祭.改」活動,也將獨立書店和獨立音樂串聯在一起。關於文學書籍銷售下滑,他認為有時候也無關書價,而是你閱讀一本書的時間成本,與跨越閱讀門檻的體驗成本,都會造成阻礙。

但也有許多人,比如音樂人,可能也喜歡閱讀但不知道入口。所以在活動中,他設法製造許多入口,讓他們知道後面有不同的世界。為了知道現在年輕人喜歡什麼,他甚至加入朋友設計的交友軟體,設定年齡層和興趣,來觀察他們的喜好。

今年台灣最受注目的文學書,當數楊双子《臺灣漫遊錄》。這本2020年出版的書,因為去年獲得美國國家圖書獎翻譯文學獎肯定,不但賣出更多國家版權,台灣的銷量也節節上升。書業人士說,這是繼《房思琪的初戀樂園》以來,台灣近年少有的文學書熱銷現象。

但是能夠在海外得獎的書畢竟少數。出版《臺灣漫遊錄》的春山出版總編輯莊瑞琳說,從英譯到選擇出版社到獲獎的過程,其實充滿著意外,如果要靠天上掉下來的禮物,那表示台灣的書市是不健康的。

所以,「作為一個出版編輯 ,我個人比較關注的是,我們這個社會與讀者,如何能對文學持續保持興趣跟熱度?因為這才是目前市場上最困難的。」

在英文版之前,《臺灣漫遊錄》先出日文版,市場一開始反應就很好 ,很快就超過台灣銷售的5000本。國外的反應,讓她心裡納悶:如果沒有國外的獎項,僅靠台灣自己,是不是可以撐起這個市場?是不是即使沒有在國外得獎,大家依然可以多關心圖書,多關心文學市場?

她期待的是一個有益於文學生長的文化專業領域之形成。她說,現在推外譯的時候,外國出版社可能會問幾個問題。首先有沒有足夠有說服力的排行榜,其次是獎項,第三是「好的」評論。

莊瑞琳所說的「好的評論」與「好的意見」,並非是對書籍的肯定,而是有公信力的,可為大家所信任的標準。

目前除了Openbook閱讀誌、博客來OKAPI閱讀生活誌,以及中央社文化組外,傳統媒體在文化新聞形同失落的一角。有時出版成為話題,也是討論產值或者市場衰退,很少討論文化現象,以及對作家進行深入訪談等,現在的文化新聞應該有更多元的作法,來豐富這個創作土壤。

回到之前提到「口耳相傳」的效應,現在很多關於書籍的見解或推薦,是由愛書人或網紅在社群媒體上發文,其中也不乏成功例子。但莊瑞琳認為,在讀者產生口碑之前,文化產業應該有機制產生出「正式的評論」,建立長期的具有公信力的標準。短期意見在社群媒體野生傳播固然重要,但畢竟這是充滿隨機性的。

由於目前媒體生態如此,所以她現在會反其道而行。在推一個作家或某本書的時候,先企劃深度的訪談或者書評。

不論希望銷售外譯版權或是獲得國際肯定,都是立基於台灣有醞釀創作的土壤,可以讓作家生存下來。政府補助固然不無小補,但產業環境的健康,才能行之久遠。在台灣作品逐漸被國際出版業者看見之時,如何讓台灣的讀者也能看見並以購買來支持台灣的創作,其實更為重要,因為沒有足夠多的台灣讀者來支持台灣的出版業,此時的絢爛,未必不是煙花。

★《鏡報》徵文/《鏡報》歡迎各界投書,來文請寄至:editor@mirrordaily.news,並請附上真實姓名(使用筆名請另外註明),職稱與聯絡電話。來文48小時內若未收到刊登通知,請另投他處。

回到原文
更多鏡報報導
徐淑卿專欄:從粉絲到經濟──泰國BL劇成功之道
徐淑卿專欄:苦於無米之炊——海外台灣文化的教學難題
徐淑卿專欄:畫家與模特兒——讀《藍圍巾的男人》及其他
更新時間|2025.08.15 09:00 臺北時間
延伸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