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縣尖石鄉的司馬庫斯部落在海拔約1,500公尺的深山,過去,廣大山林是狩獵場,泰雅族人依此維生,「放煙」是山林溝通的方式,獵人一旦捕到獵物會放煙,細長的煙代表捕到小型動物,也代表獵人還活;親人在部落發生事情也會放煙,提醒獵人趕快回家。
直到1979年才有電力牽入司馬庫斯,遲至1995年,司馬庫斯才終於有聯外道路,之前,居民要走好幾個小時徒步跨越河谷,走到新光部落才有聯外道路以接收民生物資。不過得失難論,如果早一些通車,司馬庫斯的美麗山林今日可能早已落入財團之手也說不定。
2004年,司馬庫斯成立土地共有制度,並建立福利制度的分配,在這裡,沒有個人的財產,學費、醫療、蓋房均由共同基金支出,整個部落回復到共存、共榮、共享的原住民傳統社會。部落的所有觀光經營,都由族人當老闆,推動的生態旅遊提供食宿,維持了部落經濟,也維繫山林的生長。司馬庫斯從此由黑暗部落變成觀光熱點,只是,如同部落網站所述:「觀光客也開始湧向此地,今日的部落已和昔日大不相同。」
另一個著名的黑暗部落,是位在花蓮縣富里的達蘭埠部落,原本舊部落Cihara’ay就在金針產區的六十石山後方,至今無電,族人依季節仍持續回去耕作。
達蘭埠部落曾經有過供電的機會,那是1999年,公部門為解決六十石山民宿業者用水問題,裝設了3座加壓抽水站,並因此架設102根電線桿,第102根就架在部落入口處。
電桿已在部落門口,要不要拉電,引起部落討論。但最後,部落青年達成共識,為了保留舊部落Cihara’ay原有的自然生態環境,他們決定拒絕電桿進入。達蘭埠部落網站明白寫下:「寧可繼續點煤油燈生活下去,不希望電桿的進入破壞美麗的Cihara’ay,未來想要裝設『太陽能或風力發電』發揮綠色能源,以完全不破壞黑暗部落的自然生態為主。」
2009年,部落成立達蘭埠文化產業農業推廣會,開始推廣部落文化和生態旅遊,以傳統換工的方式採收金針,並稱金針為「黑暗部落不日花」,意思是「一日不辛勤,隔日即成花」,如果沒有在開花前1、2天摘下花蕾,等到隔夜開花後就會凋謝,這個「黑暗部落」,如今已轉型為產業、文化及觀光的有機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