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2.24 11:55 臺北時間

【韓半島隨筆】買得到的示威燭火 買不到的歷史見證

mm-logo
Video
【韓半島隨筆】買得到的示威燭火 買不到的歷史見證
「親信干政案」爆發後,連續兩個月來,推動南韓政局改變的最大力量,莫過於每週六聚集在首爾市中心光化門廣場的燭光。他們成功喚起朝野在國會將朴槿惠總統彈劾掉,如今也要進一步施壓,要憲法法庭把朴總統給拉下。
從干政案爆發到彈劾前,連續六星期,作為記者,我在廣場見證了燭海如何推動歷史。台灣人很難想像,一個社會運動,是由市民每週一次定點聚集,發出怒火;而民眾手持的燭光,成為展現「倒朴」民心的最大象徵,從最初的2萬人,成長到後來的170萬,規模的變化,從夜裡燭光就可見分曉。
那幾週,為捕捉集會人潮照片,我爬上韓國新聞中心18樓的全國媒體工會總部辦公室,從高處望下,一點點的燭光,匯集成一大片宛如岩漿的波浪,隨著民眾清晰可聽見的怒吼,上下擺動,陣仗驚人。
干政案發生中期,國會醞釀要通過特別法,成立特偵組展開獨立專案檢查,進一步釐清崔順實與朴總統的特權腐敗問題。南韓執政黨新世界黨中,護主心切的「親朴派」國會議員金鎮台表達反對,他公開說道:「燭火就只是燭火而已,風一吹都會熄掉,民心隨時都會變化的。」暗諷示威群眾並無實際影響力。
光化門示威現場,販賣燭火的商人。
這句話一傳開,引發民意反彈。那是干政案後的第四個週六,燭光從原本的首爾擴張到全國「遍地開花」,甚至連金鎮台遠在江原道春川的服務處,都被燭火包圍。更有民眾反嗆:「現在大家拿的都是LED燭光,風吹不滅啦!」
南韓的「燭光集會」發端已不可考,但這樣的活動首次出現在媒體上,是1987年的「6月民主化抗爭」。當年6月16日發行的《東亞日報》,刊載了1.5萬多名神父、修女、學生與一般市民,手持燭火齊聚在明洞展開示威,要求獨裁者全斗煥下台的照片。
1987年6月16日的南韓《東亞日報》頭版,首次出現「燭光集會」的照片。
這正是親信干政案前,南韓時局上最風起雲湧的時期,事實上,燭火集會在當年6月前後已多次出現,只是並未引發太多重視。
而首次引發媒體關注的燭光示威,是在1992年,韓國電信公司(KT)旗下經營的電腦網路服務「HITEL」,宣布從免費使用改為每月收費,在當時電腦網路還沒完全普及的情況下,竟引發用戶強烈不滿,聚集在KT總部前抗議,雖然規模未有記載,但被稱作是史上首次由網友發動的燭光示威。
之後的大規模示威,就較為眾人所熟悉。包括前總統金大中在任時的2002年,兩名女中學生遭駐韓美軍裝甲車輾斃,在肇事者被判無罪後,引發反美情緒,當年有1萬人手持燭光,聚集在光化廣場旁的美國大使館前示威,要求嚴懲嫌犯。
當年,超過1.5萬名神職人員、學生與一般民眾,聚集在明洞要求總統下台。
兩年後,盧總統遭在野黨彈劾,20萬燭光在廣場上表達反對;而李明博執政初期的2008年,因政府決定開放美牛進口,這時的燭光規模,最高潮來到70萬。
這10多年來,「燭光集會」已成為民主化後的南韓,遭遇權力蹂躪與不公不義時,和平展現民心的常見手段;匯集起來的大批燭火,也順利讓這個憤怒之國,多次登上國際版面。
時過境遷,除一般在紙杯中裝上蠟燭外,現在還興起LED蠟燭型手電筒,讓民眾參加集會時,不必擔心會有起火疑慮,能夠安全表達訴求,還能留作紀念。
一個紙杯蠟燭或LED燭燈,售價1000到3000韓元(約新台幣27到80元),隨集會規模幾次擴張到百萬以上人潮,燭火需求越來越多,在集會現場販售蠟燭的商人,可說是托干政案的福,發了大財。
但對南韓民眾而言,透過燭光,見證由國民當家作主影響政治的歷史時刻,是花再多錢也買不來的。
更新時間|2023.09.12 20:22 臺北時間
延伸閱讀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7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