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蘭這項社會福利實驗,提供2000名隨機挑選、年齡介於25-58歲的失業人士,每個月560歐元(約合新台幣18846元)的「基本收入」,以支付基本生活所需。這筆錢將取代其他社會福利金,即使日後他們找到工作,仍可持續收到這筆款項。
實驗將為時兩年,負責的芬蘭社會事務與衛生部表示,首要目的是促進就業,因為在目前的體系下,一旦失業者找到工作,無論是編制內或臨時工,領取的救濟金可能會減少,反而降低失業者尋找工作的動力。
如果實驗成功,芬蘭政府將研擬擴及所有芬蘭成年人。
基本收入已成全球趨勢
聽來好得不切實際嗎?事實上,近幾年來,基本收入已逐漸成了世界一股新趨勢。瑞士去年曾考慮引進,打算每月提供成年公民相當於2500美元(約合台幣79480元)的保證收入,但瑞士人公投否決了相關計畫。蘇格蘭今年稍後也將在法夫郡(Fife)和格拉斯哥兩地試辦。其他包括加拿大、冰島、烏干達和巴西也正在討論推出類似方案。
公益組織GiveDirectly已募資2200多萬美元,未來幾個月內,將在肯亞數百個村莊內對6000人試辦基本收入方案,號稱是歷來最大的相關試驗。
給窮人錢,恐怕不少人直覺反應,是浮起一個大問號:既然每個月固定有錢從天上掉下來,那何必找工作?在英國倡導基本收入措施的英國皇家文藝學會(Royal Society of Arts)的Anthony Painter不認同這種看法,他在2015年12月發表了一篇研究,他的論點是,「如果我們希望激勵各種水平收入的人找工作,基本收入是最好的體系。」
若錢會自動到手,人會變得更懶散?會放棄工作?還是有了這額外的保障,反而會激勵他們對社會做出貢獻,而非消耗更多社會資源?窮人陷於窘困,是因為他們不努力,能力不足?還是其實是系統性的問題?
要回答這個大哉問,恐怕需要更大規模、長期性、且方法嚴謹的研究。
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學(University of Manitoba)經濟學家Evelyn Forget利用一項1974-1979年間在曼尼托巴省多芬市(Dauphin)進行的最低收入實驗資料(該實驗因政府換人,資金枯竭因而中途喊停),拿來和加拿大全國醫療保險的資料相比較,發現參加試驗的市民因受傷或意外就醫次數更少,接觸醫生或心理醫生的機率也更低。
「這些結果似乎顯示,若在社會中廣泛實施保證年度收入措施,可能可以改善醫療和社會處境,」Evelyn Forget在她的研究報告中下了如此結論。
2014年世界銀行一項分析也發現,平均來說,全球的窮人並沒有把給他們的錢用在買醉或香菸上,而是用在購買家用品、孩子學費與醫療上。數據顯示,給窮人金錢,確實能夠改善他們的生活。
從圖表可清楚看到,美國超過九成以上的人,近40年來收入成長幾乎停滯,金字塔頂層1%的人收入卻一飛沖天,貧富差距逐漸拉大。
很多歷史性因素讓基本收入方案變得十分吸引人,試想美國,如今貧富差距已連續40年攀升,引發酗酒、憂鬱和藥物成癮或自殺等問題。此外,機器人和電腦運算邏輯正搶走許多人的工作,白宮2016年公布了一份報告,指出自動化讓美國62%的工作崗位面臨風險,從客服到華爾街分析師,很多飯碗都可能被軟體搶走。
英國音樂家Brian Eno也呼籲推動基本收入政策,他的理由是,一旦擁有足以支應基本生活所需的收入,人們不必為了賺取生活費,而勉強接受不適合或不喜歡的工作。找到對的工作,將能更有效地發揮自己的長處和才能,也會變得更快樂、更具生產力,而且更幸福的人民所需的醫療和社會福利也更少,最後結果,是帶動整體經濟更繁榮。
芬蘭的研究開始了,兩年後,答案或許會更清晰。
參考資料:SCIENCE of US、財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