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就任後,由誰主掌美國內政外交政策,答案已經非常明顯。川普不但為巴農新創了「白宮首席策士」(White House Chief Strategist)一職,甚至讓這位心腹破格進入國家安全會議(National Security Council),成為固定成員,排擠了以往固定出席會議的國家情報局局長,和參謀聯席會議主席。
「讓巴農這樣的人進入會議室,會把政治帶入本不該有政治考量的會議,」中情局前代理局長Michael Morell厲聲抨擊川普的決定。
川普以破壞者的姿態進入白宮,上任後也立即依照承諾,著手顛覆既有體制和秩序,巴農正是川普再造美國的總工程師。
「他想成為負責動腦、丟出震撼彈的策士,」眾議院前議長金瑞契(Newt Gingrich)說。
震撼彈,一點沒錯。巴農一手主導的重大決策中,美國退出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已在意料中,但禁止難民以及七個穆斯林國家旅客入境美國,不但在全世界引發了混亂、爭議,更坐實了外界對於巴農白人國家主義者的既定印象,也令人擔心如今在白宮呼風喚雨的他,還會祭出什麼政策。
即使只是暫時性,簽證禁令仍涉及種族與宗教歧視,撼動了美國的立國根本。不僅在野的民主黨憤怒,就連許多共和黨人也感到不安。《華盛頓郵報》的專欄作家Paul Waldman說,巴農之所以令人恐懼,因為他野心勃勃,目標是摧毀美國多元文化的價值觀。
川普的友人、Newsmax執行長Christopher Ruddy說,「史帝夫(巴農)是現任政府的主要意識形態推動者,他是首席意識形態長,擁有很強烈的觀點,我想把他們兩人綁在一起的,是他們的世界觀。」
極右派的世界觀
63歲的巴農頂著哈佛商學院的光環,曾在大名鼎鼎的華爾街投資銀行高盛任職,也曾在好萊塢投身電影製片,但他最具爭議性的角色,莫過於擔任Breitbart網站的執行董事長,所謂的「另類右派」(alt-right)媒體。
另類右派,指的是集結了一群擁抱各類極右思想的團體,抗拒傳統主流的保守主義,並往往以社群媒體為發聲管道。
Breitbart網站刊登許多激進的民粹言論,對移民構成的威脅提出嚴峻警告。巴農主持的廣播節目,也稱歐洲已陷入遭到激進伊斯蘭「半入侵」的狀態,並表示說「猶太-基督徒為主的西方世界」,正與「主張激進聖戰的伊斯蘭法西斯主義」陷入一場全面戰爭。
他堅定地相信,美國應奪回「主權」,減少合法與非法移民,並退出跨國協議,才能保護美國公民。
除了改變美國在世界上扮演的角色,巴農也矢言要把美國從貪腐政客手中救出,他曾自比為「列寧主義者」,意欲摧毀「當今的所有體制」。
執掌Breitbart期間,巴農奠定了自己身為「另類右派」(alt-right)共主的地位。他打造的平台吸引了許多白人至上主義者,也協助川普乘著民粹的浪潮,入主白宮。
史帝夫‧巴農小檔案
出生:1953年11月27日
學歷:維吉尼亞理工大學、喬治城大學、哈佛商學院
經歷:美國海軍軍官、高盛投資銀行家、好萊塢電影執行製片、Breitbart新聞執行董事長、川普競選團隊執行長、白宮首席策士
親朋好友替巴農辯解,說他不是種族主義者,只是他懷有高度使命感,決心發動一場大規模民粹運動,即使必須接受偏激、極端的觀點,也在所不惜。
「我認為他只是利用這個另類右派的平台,以達到他的政治目的,」曾是巴農16年編劇搭檔的茱莉亞.瓊斯(Julia Jones)說。
《時代雜誌》則直白地指出,Breitbart鼓吹種族歧視、性別歧視、仇外與反猶情緒。
巴農:我不是白人國家主義者
去年11月,巴農受訪時否認自己擁抱白人優越主義,「我不是白人國家主義者,我是國家主義者,是個經濟至上的國家主義者。」他還預言川普將營造一場就連黑人和西班牙裔也會支持的,新的民粹政治運動,並將可「執政50年。」
他在五個孩子中排行老三,成長於維吉尼亞州里奇蒙市(Richmond)一個愛爾蘭天主教家庭,激烈好鬥的性格自小就顯露無遺。
「他是南方之子,也會一直保留這個身分,」哥哥麥克說,「從小,他就隨時準備和人爭辯或打架,你沒法改變他的心意,對於自己深信不疑的,他會堅持到底。」
1975年,在維吉尼亞理工大學就讀三年級的巴農,有意參選學生會會長,挑戰內定候選人。一場學生會長選舉,搞得雙方撕破臉,兩陣營甚至在一次辯論中爆發扭打,最後,巴農以超過六成的得票率勝選,這也是他挑戰體制的初體驗。
出身藍領階級家庭 立場轉為右傾
日後,巴農在海軍服役期間,對於當時美國總統卡特處理伊朗人質危機的手法,十分不以為然。這個插曲導致他政治立場轉為右傾。
「我來自一個藍領、愛爾蘭天主教、力挺甘迺迪、支持工會的民主黨家庭。本來對政治沒什麼興趣,直到服役期間看到卡特如何他XX地搞砸,我變得極為仰慕雷根,」巴農說。
在景氣大好的1980年代,巴農自哈佛商學院畢業後,進入投資銀行高盛任職,1990年,他和幾個同事自行創業,在洛杉磯成立投資銀行Bannon & Co.,買下Castle Rock Entertainment旗下幾部電視影集的財產權,其中一部是當時仍籍籍無名,日後卻紅透半邊天的《歡樂單身派對》(Seinfeld)。精明的直覺加上好運,豐厚的權利金讓巴農大賺一票。
之後他便投入電影和電視影集製作,2004年的雷根紀錄片《In the Face of Evil》試映會上,巴農結識了保守派媒體Drudge Report的總編輯布萊巴特(Andrew Breitbart)。「群眾中走出這個像頭熊一樣的人,他用力捏我,讓我覺得頭都要爆炸了,並說我們必須拿回美國文化主導權。」巴農接受《彭博商業周刊》訪問時回憶。
他還拍了讚頌2008年美國副總統候選人莎拉.裴琳的紀錄片《打不倒的莎拉.裴琳(the Undefeated)》;2016年選戰期間,推出喧騰一時的《柯林頓的現金(Clinton Cash)》,這部紀錄片抨擊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希拉蕊涉嫌利用國務卿職務之便、收取鉅額捐款圖利自己和夫婿柯林頓。
巴農說,他的手法是受到自由派導演麥可摩爾(Michael Moore),以及納粹宣傳家萊芬斯坦(Leni Reifenstahl)的影響,「姑且不論政治立場,你必須向這些過往大師學習如何溝通概念。」
金融海嘯過後,他日益關注政治議題。他父親長期在電話公司就職,2008年金融海嘯後,退休金大縮水,這讓巴農極度憤慨。「我憎惡華爾街的理由就像大家一樣,美國納稅人被迫接受這個看似立意良好,實則不然的協議,來紓困這些根本不值得的傢伙。」
巴農的哥哥麥克說,驅使他弟弟的信念是,他深信所有人都應有公平參與的機會,「他是那些被遺忘的一群的代言人,為他們而戰。」
「黑暗是好的,錢尼、黑武士、撒旦--黑暗是力量。」 --巴農
2012年,布萊巴特猝逝後,巴農被任命為Breitbart執行董事長,這個新聞平台的記者大談移民、難民和犯罪,所謂「其他媒體完全漠視的議題。」
「我們自視為反體制尖兵,尤其反對掌權的政治階級,」巴農說,他2015年11月更親力親為主持帶狀廣播節目,九度邀請川普上節目,讓節目成了促銷川普的關鍵平台。
「他們相信彼此的政治目標,這也是兩人變得如此親密的原因,」2011年把川普介紹給巴農的David Bossie說。
巴農和川普的共同點不少,兩人都是工作狂,都主張美國採取貿易保護主義、也都好鬥成性。周圍的人形容巴農性格火爆,一旦出現任何差錯,往往立即高聲咒罵。他幾次難得接受媒體專訪,毫不介意他的發言會留下糟糕透頂的形象。
1月底他接受紐約時報訪問,老實不客氣地告訴記者,「我要你引用這段話,此間的媒體是個反對黨,他們不了解這個國家,也仍然不理解為何川普當選為美國總統。」
「媒體應感到羞愧,也該閉上嘴」
他還說,「媒體應(對大選結果)感到尷尬和羞愧,並且應該閉上嘴巴,聆聽一陣子。」
川普勝選後,他接受《好萊塢報導》(The Hollywood Reporter)訪問,則讚頌黑暗勢力。「黑暗是好的,錢尼(小布希時代副總統)、黑武士(星際大戰)、撒旦,黑暗是力量。」
《衛報》專欄作家Lawrence Douglas說,巴農聰明、口才無礙、對於他的意識形態無比專注、致力於完成自己的「使命」。如今,他已穩穩奠定自己在川普政府中至高無上的地位,但缺乏制衡力量,使得他極可能成為美國最危險的人。 (首圖為1月28日,川普在白宮橢圓形辦公室致電多國政治領袖,巴農(右)陪同)
參考素材:華盛頓郵報、紐約時報、衛報、美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