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位於澳洲第二大城墨爾本的獨立書店──瑞丁思(Readings),已走過近個半世紀,早成了當地文化風景的一部分,幾十年來,伴隨澳洲的文藝創作一起成長,深受地方人士喜愛。
去年四月的倫敦國際書展中,它獲選為「全球最佳書店」。國際上規模第二大的書展把這樣一個響亮的頭銜頒給瑞丁思,表彰它「以社區為念,支持澳洲作家,並協助致力於識字讀寫計畫的公益組織。
40年前接手瑞丁思的馬克.魯伯(Mark Rubbo)笑說,書店的顧客幾乎比他更興奮,因為「他們有點覺得瑞丁思是他們的,這個獎像是印證了他們沒有看走眼,我們是全世界最棒的書店,大家都是其中一部分。」
「我們大概慶祝了一整個禮拜,每天都有香檳,」馬克停頓了一下,然後補了句,「其實直到今天我們還在喝。」
瑞丁思書店的旗艦店位於墨爾本內城郊區卡爾頓(Calton),離墨爾本大學不遠,本區是當地著名的「小義大利」,擁有許多咖啡館和義式餐廳,馬克說,「除了有非常棒的披薩和義式麵點,這裡也是作家和藝術家集中的地方,很有創造力,氣氛是波希米亞式的,思想也很前衛,因此這裡是賣書的理想地點。」
第一章 接手瑞丁思
瑞丁思創辦於1969年,在全球社會文化思潮面對天翻地覆變化的年代,瑞丁思的選書,很能掌握時代脈動,就讀墨爾本大學的馬克一直是常客。
1976年,書店的創辦人瑞丁夫婦(Ross and Dorothy Reading)想搬去鄉下種植生機蔬果,詢問馬克有無接手的意願。當年28歲的馬克向家人籌了錢,和事業夥伴聯手買下瑞丁思。從此,馬克一頭栽進書的世界,他原本經營的唱片行則移交給夥伴。
一開始,馬克對經營書店並沒有太明確的想法,直到有一天,一名叫Jack Hibbert的澳洲劇作家來到店裡,「他很不高興地對我嘟囔,『你們櫥窗裡怎麼完全沒有澳洲人寫的書?』這是個非常好的問題,因為我們只從美國或英國進口書,對澳洲作家不怎麼重視,他這番話點醒了我,此後,我就把支持和鼓勵澳洲本土作家當作目標,這也是我長期以來最熱衷的一部份。」
1980和1990年代,瑞丁思生意蓬勃發展,書店兩度搬遷至更大的店面,然後,2003年,最大的危機來襲。
第二章 大鯨魚來襲
1998年便已進軍澳洲的美國超大型連鎖書店Borders,曾迫使很多書店關門大吉;2003年,Borders更把一家分店開在瑞丁思旗艦店的斜對面,宣戰意味濃厚,馬克回憶,「我知道,我們必須擴大書店的規模,而且要更好。」
為了更大更好的書店,馬克抵押了自家住宅。「我記得有天夜裡,我嚇醒了,一身冷汗,恐慌萬分地對我太太說,『我們會失去我們的房子,變得一無所有。』」
「這是一場我絕不想輸、也沒打算輸掉的戰爭,」始終謙和的馬克,語調突然強硬了起來。Borders的店面是瑞丁思的三倍大,雙方隔空廝殺之際,馬克的顧客,成了他最強而有力的武器,社區則是他最堅實的後盾。
「我清楚地記得,在Borders書店開張幾天後,我在店裡的櫃台幫忙,有個男人買了本書,他說『我要你知道,這本書我可以在對街買,便宜五元澳幣(約新台幣120元),但我就是要跟你買,因為我希望保住你的店。』」
這場戰爭,馬克無需單打獨鬥,整個社區都加入了,把瑞丁思的存亡視為己任,「他們希望我們勝利。」
第三章 哈利波特決戰日
然後,決戰日來到。《哈利波特》系列第五集《鳳凰會的密令》上架時,瑞丁思照例為書迷舉辦了盛大活動,所有人都做了應景的打扮。書店前方準備了餐點,大人小孩,好幾百人在瑞丁思聚攏。
對街的Borders為了吸引買氣,雇了個人,手上站了隻貓頭鷹,但即使瑞丁思的售價是每本30澳幣(約合新台幣720元),比Borders足足多出10澳幣,「沒有人去對面…沒有孩子去、誰也沒去。我們這頭,大家玩得開心極了,我們賣了很多本書。」
這樣的忠誠度讓人咋舌,問起祕訣,馬克說,當時一般讀者熱衷於澳洲文化與澳洲書寫,對於大剌剌闖入的美國巨擘Borders多所猜忌;此外,馬克致力於支持澳洲作家和出版業的真心,大家也心神領會。
「我開書店是無心插柳,從不覺得自己像個生意人,賺錢不是最重要的事,我想,人們可以感受到這點。一直以來,我們回饋社區,隨著我們獲利逐漸增加,我們捐出的也越來越多,把利潤一大部分捐作公益。」
馬克的書店和Borders共存了一段時間;2008年,曾夸談要擴大澳洲市場的Borders終於不堪虧損,全面退出澳洲。2011年,美國Borders不敵亞馬遜等網路零售的強勢競爭,宣告破產,從此走入歷史。
當然,馬克的房子,保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