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上次革命,已經相隔許久。根據目前的民調看來,在不到一個半月後的法國大選中,選民似乎已打定主意,要掀起下一波革命,把1958年法國第五共和成立以來,輪流把持政權的左派社會黨和右派共和黨,踢出總統府愛麗榭宮。
年僅39的中間派候選人馬克宏聲勢逐漸看漲。(半島電視台)
Harris Interactive 3月9日最新的民調顯示,沒有競選過公職的馬克宏首次領跑所有候選人,得到26%的支持率,勝過極右派民粹政黨領袖瑪琳勒朋的25%。
由於第一輪投票中肯定無人能贏得過半選票,必須由得票最高和次高的候選人進入第二輪決選。民調顯示,第二輪投票中,馬克宏可望囊括65%的選票,遠遠領先勒朋的35%。
馬克宏是今年的法國大選中,迄今最大一匹政治黑馬。這位年僅39歲的前投資銀行家,之前在歐蘭德總統的社會黨政府中擔任經濟部長,去年8月才辭職投入大選。2016年4月,他創辦中間派獨立政黨「前進」(En Marche!),號稱政治立場不左不右,矢言替失靈的法國政治體制,找回活力。
兩個局外人 顛覆法國政治生態
瑪琳勒朋領導的,則是極右派政黨「國民陣線」,高舉著反全球化、反伊斯蘭的旗幟,挾著大西洋兩岸反體制的民粹情緒,勒朋強勢問鼎總統,讓這個昔日的邊緣小黨,比任何時候更接近權力核心。
從這兩個政治「局外人」的聲勢看來,法國選民對於兩大主流政黨顯然只有一個感想:受夠了。
目前左派社會黨和右派共和黨的窘況,無非坐實了選民的負面印象。一個是醜聞連環爆,烏煙瘴氣;另一個則是根本不成氣候,未戰先敗。
先說社會黨。即將卸任的歐蘭德總統民意支持度頻頻刷新新低紀錄,只得破天荒地放棄尋求連任,雖然該黨提名人阿蒙(Benoît Hamon)左翼的經濟立場,被拿來和美國左派崇拜的民主黨候選人桑德斯(Bernie Sanders)相提並論,但尷尬的是,他的立場對主流而言太過左傾,對左翼來說,又不夠左傾。
再說共和黨,兩大候選人彷彿在比賽誰的醜聞最惹人矚目。前總理費雍(François Fillon)12月贏得黨內初選,人氣一度紅不讓,被視為總統人選大熱門,不料卻爆出他擔任國會議前期間,安排妻子和兩名女子在國會坐領乾薪,涉及金額高達近百萬歐元,打臉他自詡廉潔的形象。
醜聞發酵,費雍選情迅速退燒,原本可望入主愛麗榭宮的他,在Harris Interactive的最新民調中,支持率 20%,屈居第三。
就在費雍試圖捲土重來時,又被爆料2013年曾向一名億萬富翁友人無息借貸5萬歐元,未依法申報。
而黨內初選敗在費雍手下的另一名前總理居沛(Alain Juppé),2004年間也因為不當使用公共資金而被定罪,目前緩刑中。
半島新聞台評論說,共和黨的連串醜聞反映出法國「病態民主」的日益惡化,政治菁英透過寡占的體制,保有特權,圖利自己。在法國失業率徘徊在10%附近,民眾一再被告誡需要共體時艱,勒緊褲帶之際,統治階層的特權更令選民難以下嚥。
笨蛋!問題在經濟!
幾十年來,法國的政經局勢的正字標記,就是停滯,無論是政治面或經濟面,幾乎沒什麼改變。對現狀高度不滿,讓選民忍無可忍。
一項去年的民調發現,法蘭西民族是世上最悲觀的一群人,高達81%認為這世界越來越糟,只有3%的受訪者說世界變得更美好,法國人之所以如此悲觀,主要原因還是在經濟。
長期以來,法國經濟萎靡不振,國家公部門過於龐大,占了GDP的57%,耗盡經濟元氣。四分之一的年輕人找不到工作,即使有工作的,也少有人得以享有父母輩那般的正職。
再加上賦稅沉重、法規繁雜,有創意企圖的人早已遠走他鄉,目的地多半是倫敦。
除了生活水準停滯不前,幾場恐怖攻擊也迫使法國人生活在緊急狀態下,暴露出這個歐洲擁有最多穆斯林社會的文化裂痕。
根深蒂固 左右兩派無能力解決
這些其實是幾十年的老問題,但盤根錯節,無論左派或右派都沒能力處理。
上回法國嘗試進行野心勃勃的經濟改革是在1990年代中期,席哈克擔任總統期間,他試圖翻修年金與社會安全制度,結果不敵民眾大舉示威,半途而廢。
歐蘭德前任的薩科奇總統也曾誇口要大規模改革,但2007-2008年爆發了金融海嘯,革新大計不了了之。現任歐蘭德的改革則跨出了災難性的第一步,實施稅率75%的富人稅,卻因成效不佳、並遭憲法法院推翻,只得黯然取消。
瑪琳勒朋和馬克宏都訴諸選民深深的挫折感,兩人都說法國病了,但診斷的病因、和開出的處方南轅北轍。
勒朋怪罪外在勢力,承諾選民將採取更多保護性壁壘,以及更多社會福利。她抨擊全球化搶走法國人的工作,譴責伊斯蘭煽動恐怖攻擊,歐盟則是「開民主倒車車的怪獸」。她誓言將入境的移民減少至最低,並阻撓外貿,廢除歐元,恢復使用法郎,更呼籲舉行脫歐公投。
馬克宏的立場則恰恰相反。他認為更大程度的開放可讓法國更強壯,他堅定支持貿易、支持競爭、支持移民和歐盟。他認為製造更多就業機會的方法,是減少礙事的勞工保護法規,而非增加法規。馬克宏把自己定位成支持全球化的改革派。
不過,《經濟學人》認為,這兩人的政經革新大計,成功推行的可能性很低,因為國民陣線不會在法國國民議會贏得多數議席,而馬克宏的政黨更幾乎不存在。
說穿了,這兩人象徵的意義,是選民對現狀的唾棄,也體現了一個全球當前的趨勢──昔日左右兩派的分野已經不再重要,取而代之的是開放與封閉的區隔。今年的法國大選無論怎麼收場,震波勢必都將遠遠跨越法國本土,可能使歐盟振衰起敝,也可能毀了它。
國民陣線寄望能重演去年11月川普意外贏得大選的情節,但對部分左派和中間派人士來說,這種可能性太過駭人,非全力防堵不可。
隸屬社會黨的前巴黎市長德拉諾埃(Bertrand Delanoë)稱馬克宏為「改革派、歐盟人、也是務實派」。他說,必須「全力支持能夠在第一輪就擊敗勒朋的候選人」。
法國駐日大使達納(Thierry Dana)更打破外交慣例,直白地說,萬一勒朋勝選,將是一場法國悲劇,他拒絕在她的政府任職。
儘管幾乎所有民調都顯示勒朋的總統夢應該無望,但這場格外混亂的選戰,沒有什麼是百分之百篤定的。法國曾經震撼過全世界,會不會再來一次?誰也說不準。
參考來源:經濟學人、衛報、半島、路透社、Business Ins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