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當眾人將眼光投注在幕前的四強搶奪劇,幕後的發展更暗潮洶湧:中國和美國正在角逐半導體霸主地位,世界半導體版圖也正在挪動。原由韓國、日本和美國領銜的半導體戰中,因為中國近年的急起直追,而攪亂了一池春水。
中國政府自從2014年6月公布「國家積體電路發展推進要綱」後,以迅雷不及耳的行動,積極提升高端產品的製造水準,準備在2030年搶奪大位。為了產業升級,中國將IT時代不可或缺的半導體稱為「產業之米」,而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投資的基金也相繼成立,半導體零件的貿易赤字去年達1664億美元。根據美國總統科技顧問委員會(PCAST)調查,中國的投資規模「在近10年之間,已達1500億美元(約16兆日圓)。」
中國蓄勢待發,美國戰兢應戰。美國雖在開發生産IP(智慧財產權)或半導體製造裝置等產業仍然領先,但其優勢已受到威脅。PCAST在今年1月,向當時的歐巴馬總統提出「如何確保美國在半導體業的領導地位」報告書,參與撰寫的有英特爾、高通、摩根大通等。
日本媒體也宣稱,過去三年,「日本半導體」的高峰已過,接著「五星紅旗半導體」的時代來了。
日本和美國對中國野心之忌憚,最具體而微的表現當屬東芝搶親劇。
美中爭霸左右東芝選婿
美國與日本對中國的戒心,讓「東芝半導體」對拋售股份一事芳心大亂、左右為難。懂門道的日本觀察家都知道,東芝本體固然希望競標金額愈高愈好,但主角「東芝半導體」則在意之後能否持續獲得投資。畢竟半導體是特殊產業,3至5年內,景氣的好壞會不斷重複。景氣好時賺的錢,往往會因不景氣需鉅額投資而受到壓迫。日本半導體大咖NEC、日立製作所、三菱電機等先後割捨半導體事業,主因即在於無法忍受輒數千億圓持續投資的壓力。
參與競標的鴻海除了致力與蘋果、亞馬遜和戴爾結盟,降低取得股份,還揚言將在美國設廠。鴻海之所以動作頻頻,部分原因是為了安撫美國和日本。此外,鴻海還祭出高於夏普約7倍(接近3兆日圓)的聘金,表現亟欲一圓齊人之夢的鋼鐵意志。儘管如此,日本媒體咸認,日本政府基於與美國關係的考量,仍難免以外匯法予以阻擾。
日本政府向來有雙重標準,這讓一些日本企業頗有微詞,恐影響參與出資的意願。比如說五年前,NEC的分公司「NEC記憶體」經營出現破綻後,被美國美光科技收納傘下。當時,美國的民主黨和日本的經產省(相當台灣的經濟部)並未以「技術流出」為藉口,出面阻止美國企業的收購。
通過第一輪的全球IC設計大廠博通(Broadcom),除了聯合銀湖投資集團、投資銀行KKR以外,也可能拉攏到日本產業革新機構(INCJ)。INCJ在鴻夏戀期間,是鴻海的情敵,讓人記憶猶新。
日前,INCJ的CEO志賀俊之坦承確實要組日本隊。據聞已洽詢包括富士通、富士膠卷控股集團和三井集團等十多家,募款目標為5000億日圓以上,以取得三分之一股份。但誠如前述,對日本政府的雙重標準不滿的企業,外加渴望投資安定的股東們,恐對業績變動劇烈的半導體業退避三舍,因而對組隊難寄予厚望。
博通和鴻海的優勢一樣,估計不會受壟斷法約束,因其生產的是DRAM(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而非東芝擅長的儲存型快閃記憶體(NAND Flash)。但另一方面,博通想拉攏的日本組隊前景不明,而且極可能受威騰電子指名單挑,演出兄弟鷸蚌相爭的鬧劇。
而威騰和韓國SK海克力士的優勢則在於,他們都是NAND Flash大廠。威騰早與東芝在三重縣四日市組合資公司,共同生產半導體,加上因長年製造積體電路和儲存的電腦週邊機器,因而趁勢要求享有獨占權。韓國SK的致命點在於2014年被發現與東芝暗通款曲,有違法求取機密研究資料的嫌疑。而且,兩家都有可能受壟斷法牽制,延宕收購時間,是不利的因素。
改寫世界半導體版圖
東芝是現存唯一的日本半導體製造商,世界占有率排名第二,是其致命的吸引力。日本各界擔心,一旦被外資收購,日本勢力將永遠從世界版圖消失。
整體而言,目前世界半導體產業是韓國、日本、美國三強鼎立。2016年,三星(35.2%)獨佔鰲頭、東芝(19.3%)第二、威騰(15.5%)第三,其次是博通(12.0%)、韓國SK(10.1%)和英特爾(6.9%)。
東芝的強項NAND Flash,目前的世界占有率,以三星(35.4%)為首,其次是東芝(19.6%)、威騰(15.4%)、美光科技(11.9%)和韓國SK(10.1%)。
如果鴻海拿下東芝,擠身半導體爭霸賽,則台灣、中國、美國、韓國和日本「五強鼎立」之態勢的成形,指日可待。
對鴻海而言,此次迴異於收購夏普最大的障礙是,東芝的NAND每每被日本政府拿來當作盾牌。而日本政府的危機意識其來有自,起因是近年日本技術員被各國搶挖所致。
「東芝的半導體事業部門,還有許多優秀的技術員,」東芝出身的中央大學理工學系教授竹內健證實。
用一億日圓巨金釣人才
日本技術員被中國、韓國和台灣等挖角由來已久,而且愈演愈烈。1990年代,三星因吸收日本大型電機半導體的技術者,使半導體工廠的良率大為提高是有名的插曲。現在,中國以攸關國家政策為名,用大動作挖角引起日本業界議論紛紛。「近三年來,中國為了蓋工廠來找日本的技術員,報酬以一億日圓起跳,」日本人才介紹所職員透露:「東芝的旗艦工場四日市工場的人心,已開始浮動了。」
不過,也有熟知半導體業者從市場變動和東芝的競爭力冷靜地評估,認為東芝僅值1兆日圓。「出價超過2兆日圓的只有中國系企業(指鴻海)和不了解記憶體事業的企業。」言外之意,似乎是認為東芝不值得花大錢。
然而,國際併購的目的琳琅滿目,有時,錢,不是問題。鴻海轉型必須靠夏普,不花大錢,就是坐以待斃;中國要改變產業結構,翻轉逆勢,茲事體大。
中國引進半導體零件,組裝在智慧手機內再出口,其實反映出其依賴組裝加工技術的劣勢。因此,透過收購外資和技術資源、人才資源等達成技術提升,勢在必行。
面對中國的野心,不僅美國和日本,台灣的戒心也高,畢竟半導體是台灣的基幹產業。美國則以中國的市場不健全為由,誓言採取必要的對抗措施,都是打壓競爭對手的藉口。
事實顯示,在PCAST的報告出爐前,中國資本數次嘗試收購美國半導體企業都受挫。例如2015年,中國紫光集團的收購美光科技,以及中國投資公司企圖收購半導體製造裝置廠商(正確而言,是德國AIXTRON公司的美國法人),都先後流產。
儘管中國方面辯稱,其半導體的技術晚了美國3世代,並呼籲美國廠商應積極地在中國創造商業利益,但是,美國外資投資委員會(CFIUS)在去年11月表名「基於安全保障上的考量」,強硬的態度至今不變。
夾在美國和中國緊繃關係中的日本,當然不能置身事外。從美國PCAST的調查報告,不斷地使用ally(同盟國)、like-minded partners(同志)等語彙窺知,美國無時無刻的提醒日本,面對中國兇猛的攻勢,其夥伴的角色一定要穩住。如此一來,擁有尖端技術的東芝選擇駙馬爺更要戒慎恐懼。
受美國與中國的戰事波及,看來鴻海直到5月中旬前,還有得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