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5.04 07:00 臺北時間

【才女之死】凝視黑洞 一位文壇新秀之死

mm-logo
時事
2017年2月7日作家林奕含出版新書,一連串的講座行程,3月中旬拒絕住院,4月底自殺身亡。(翻攝臉書)
2017年2月7日作家林奕含出版新書,一連串的講座行程,3月中旬拒絕住院,4月底自殺身亡。(翻攝臉書)
甫出版第1本小說的年輕作家林奕含自殺離世,一時輿論沸騰,人人都為她心痛起來。小說描述13歲少女被補教名師誘姦,最後發瘋的故事。林奕含父母發出聲明,證實她書中遭性侵的女主角,其實就是罹患重度憂鬱多年的作家本人。
小說所敘述的故事那麼殘酷、慘烈、扭曲,其最深處,藏著她小小的脆弱的心。小說創作就像用一種最殘酷的方式來治療自己,然而如同尼采的話:你注視黑洞的時候,黑洞也在注視著你。痛徹心肺的人終究被黑洞給吞噬了。
4月27日傍晚,知名台灣文學研究者陳芳明教授在臉書寫下「我的學生林奕含走了」,模糊的「走了」為作家林奕含的死訊投下震撼彈。稍晚,媒體報導紛紛出籠,透過家人證實她自殺了,年僅26歲。

逼真描寫 其實是本人投影

突來的死訊令人意外。意外的是,林奕含剛踏出文壇燦爛的第一步,今年2月剛出版第一本長篇小說,作家張亦絢認為這本小說擲地有聲、駱以軍形容她像納博可夫和安潔拉·卡特的混生女兒;小說熱銷至今已五刷,約5、6千本印量,出版業者透露這是近期最暢銷的華文小說。更意外的是,死訊公開不到24小時前,她才在臉書徵求韓國團體「少女時代」隊長太妍的台北演唱會門票,這位期待演唱會的女孩,還沒等到門票就不告而別。
林奕含的小說透過少女的心理狀態,用真實到近乎殘忍的筆法描繪猥瑣的世界。(翻攝臉書)
不太意外的是,透過小說的描寫,生前少數幾篇專訪,我們隱約知道她內在有一個無法填補的大洞,小說創作就像用一種最殘酷的方式來治療自己,然而就像尼采的話:你注視黑洞的時候,黑洞也在注視著你。痛徹心肺的人終究被黑洞給吞噬了。
她的小說描述13歲少女房思琪被補教名師誘姦長達5年,最後發瘋的故事,開頁寫下「改編自真人真事」。林奕含在這本書的後記寫下,這世界上不只一位房思琪,她怕消費任何一個房思琪。「我不願傷害她們。不願獵奇。不願煽情。我每天寫8個小時,寫的過程中痛苦不堪,淚流滿面。寫完以後再看,最可怕的就是:我所寫到的、最可怕的事,竟然是真實發生過的事。而我能做的只有寫。」
死訊傳出不久,林奕含父母發出聲明,證實她書中遭性侵的女主角,其實就是她本人的投影。小說對這世界的猥瑣有寫實逼真的描寫,房思琪的日記直截了當寫著:「他硬插進來,而我為此道歉。」純真的自白看似荒謬,其實揭露的是扭曲的世界。少女的恐懼不單是來自暴力的直接脅迫,還有社會上普遍對「性」的避諱,更遑論「強暴」等事,小說稍後寫下,「社會對性的禁忌感太方便了,強暴一個女生,全世界都會覺得是她自己的錯,連她都覺得是自己的錯。」

對性噤聲 東方家庭的通病

2009年,人本教育文教基金會推動修教師法第14條狼師條款:教師性侵學生經性平調查屬實,一律解聘。人本教育基金會南部聯合辦公室主任張萍說,根據可靠消息來源指出,這幾年每年解聘50名狼師,包括性侵及嚴重性騷擾者。根據2014年最新研究數據:全台校園平均每天發生1.2起性侵案。
「我們社會長期以來就是一個不在乎小孩的父權社會,我們的性教育遠遠不夠。在權力不對等的關係下,許多受害者甚至成為被譴責的對象,這也是性侵害案受害人的迷思。」張萍認為,台灣傳統觀念中的性是如此隱晦,許多受害者家長選擇隱忍,拒絕事情被揭發,若讓孩子感到「大人世界的和諧比我重要」,那就沒人能拉孩子一把,「很多時候,孩子不敢求助,是因為知道大人不會相信他們的話。」
林奕含在去年初結婚,她在臉書上表達,先生和精神科醫師是她最常說話的對象。(翻攝臉書)
小說中,房思琪說:「我們的家教好像什麼都有,就是沒有性教育。」儘管父母的聲明不必然百分之百等於作者自述,房思琪不必然等於林奕含,但林奕含去年底在臉書寫下的字句,提供現實與虛構的對照。她說,罹患憂鬱症後,父母為瞭解她,和她一起看電影,她放了《鋼琴教師》和《安娜床上之島》,兩部探討人類潛在情欲的電影,父母卻說:「妳就是太早開始看『這些東西』才會變成『這個樣子』。我從此再也不跟他們說我在看什麼讀什麼寫什麼了。」那是東方家庭的通病,對「性」噤聲,沒有人理解,也無人可說,讓她只能寫,不斷寫,一個人在淚眼中凝視黑洞。

書寫療傷 深陷可怕情緒裡

林奕含新婚不久,去年4月網路流傳著她在婚禮上的致詞影片,坦承多年精神病在自己身上的種種痛苦和汙名。接受博客來專訪時,她透露:「訂婚宴和婚宴的前一天晚上,我媽媽都以為我在睡美容覺。實際上我關著房間的燈,一個人悶在廁所裡用iPad,一指一指地流著眼淚寫著這個小說。」
有人認為書寫可療癒精神創傷,精神科醫師沈政男提醒:「書寫的療癒功能有其極限,對於真正傷到內心深處、難以恢復的傷痛,再書寫一次,等於再次經歷當年的創傷,尤其書寫的回想鉅細靡遺,場景更逼真,真的要很小心。」曾飽受憂鬱症困擾的作家陳俊志也認為:「如果她書寫根源的這個創傷,是她不但不能原諒且持續在傷害她的,那也許無法藉由書寫得到療癒,反而更陷入『我做什麼努力都沒用』,或掉入過去創傷的可怕情緒裡。」
「陪伴和傾聽是最重要的,尤其是家人和朋友。心理壓力通常是長期的,必須隨時讓溝通管道暢通。」面對憂鬱症患者,曾經歷藝人妹妹楊又穎自殺的彭仁鐸說:「假設今天你習慣用社群去分享心事,你要有心理準備,會有人安慰你,也會有人罵你。」林奕含曾經上PTT求援,寫臉書抒發,有人酸她,也有人忽視她,如今她離去,有人哀悼,有人酸哀悼,網路上的無意與惡意常是無情的推手。
今年初,名作家、媒體的推薦和報導,讓林奕含在短短幾個月內知名度大增;然而,作品寫再好,都不及黏在她身上惹人側目的標籤:精神病患、(疑似)被性侵者、漂亮寶貝、怪醫千金、滿級分⋯⋯。她臉書上倒數第三則的貼文自拍像一則隱喻,她強調「沒有用濾鏡」,純粹是我們透過「髒鏡頭」看著她,模糊而失真。
這個社會用同樣的髒鏡頭看待每一位青少年,日前引發爭議的建中生冒名受訪事件,冥冥中和林奕含的自殺產生連結。冒名的建中生以不見容社會的「說謊」行為愚弄媒體,卻意外拆穿說謊成性的社會。媒體整齊劃一的宏大敘事行之已久,把固定故事框架套用在不同孩子的身上,形塑一個成績至上的升學主義價值觀,否決孩子多元思考和發展的可能性。
精神病患、(疑似)被性侵者、漂亮寶貝、怪醫千金、滿級分⋯⋯,都是社會與媒體黏在林奕含身上的標籤。(翻攝臉書)
當年以滿級分考上醫學系的林奕含也曾接受媒體訪問,今年2月17日她在臉書寫下:「第二天看了報紙,簡直不可思議。記者寫了:『排球隊長』『校刊主編』『身高168』。明明他問我喜歡什麼運動,我只回答他喜歡排球。他問我參加什麼社團,我回答青年社。青年社在做什麼?編校刊。而且那年我身高只有162。」她認為這是「上下交相賊」,讀者愛看,媒體愛報,無辜的孩子只好盡力滿足大人的欲望。「文武雙全十項全能考滿級分的超級小孩,放棄高學歷勇敢逐夢的嬌滴滴千金,這些故事如此膚淺、虛假,以致於必須量產,才滿足觀眾的胃口。」

無助時光 重度憂鬱難脫身

林奕含自高中開始罹患重度憂鬱症等精神疾病,多次有輕生念頭。一般人對「精神病」了解不多,多的是拿「你發神經喔」這類言詞做傷人的武器。她寫在去年1月的網誌文章,細數住精神病院時無助的時光,也憶起指考前,一週有2天準備考試,5天躲在房間衣櫥裡哭的日子。重度憂鬱尤其像是某種可怕的黏著劑,人一旦被它黏住,脫身不得。
2014年屏東市某國小爆發男老師在結婚前夕與剛滿16歲女學生發生性關係,人本教育基金會前往抗議,要求學校解聘老師。(翻攝人本教育基金會南部辦公室臉書)
憂鬱症是一種非常孤獨的疾病,它讓人封閉和埋藏,切斷與周遭世界的連結。和憂鬱症共處如此多年,林奕含生前接受媒體採訪時曾說還是需要去急診、吃很多藥、看醫生,「老實說我自己都完全不會跟痛苦共處,我自己的方法就是定期回診,如果你痛苦到某個地步,唯一的方法就是要看醫生,要回診。」不願具名的精神科醫師也在看過大量林奕含的臉書文章後感嘆說,她其實對精神醫學的態度非常正確,看起來也有長期信任的醫生,無奈,生之欲和死之欲拉扯,這一次,死神贏了。

流離之地 永不恢復的傷口

很多人看了她的小說,直說太苦、太暴力,讀不下去,但是她在臉書上喟嘆:「我多麼羨慕/只是小說就讀不下去/我還有人生/人人要我活下去啊」。深深讀進去林奕含的小說的讀者知道,她內在彷彿有一個傷口,從未癒合,也永遠不會恢復。
林奕含甜美的笑容背後,其實飽受憂鬱症所苦,不斷與孤獨拉扯。(翻攝臉書)
小說所敘述的故事那麼的殘酷、慘烈、扭曲,所有惋惜不已的讀者,或許都該記住她生前的話:「在反覆改寫的過程中,我覺得如果這本書有幸有一些讀者的話,我希望這本書的讀者,在讀完這本小說的時候,不要感到一絲一毫的希望。這本書、這個小說,它是一蹋糊塗的、它是一敗塗地的、它是慘無人道的、它是非人的。然後我要說的是,我沒有要救贖/淨化/昇華/拯救。然後現在我可以很任性地說,如果你讀完了,然後你感到一絲一毫的希望的話,我覺得那是你讀錯了,你可以回去重讀。這樣好像有些任性,但我真的是、在寫的時候這樣感覺的。」
這世界對少女房思琪來說是流離之地,對林奕含來說,或許也是。
  • 鏡傳媒關心您,再給自己一次機會
  • 自殺諮詢專線:0800-788995(24小時)
  • 生命線:1995
  • 張老師專線:1980
更新時間|2023.09.12 20:24 臺北時間
延伸閱讀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7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