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6.12 07:42 臺北時間

投資和公益難兼顧?「影響力投資」為你製造雙贏

mm-logo
時事
「影響力投資」意味著投資地球的未來,為創造更美好的世界盡一份心力。(翻攝哈佛i-lab)
「影響力投資」意味著投資地球的未來,為創造更美好的世界盡一份心力。(翻攝哈佛i-lab)
過去,追求金融報酬和社會公益有如互相排斥的磁鐵同極,但如今,隨著所謂的「影響力投資」(impact investing)越來越風行,投資和作公益絕對可以兼顧。不少證據更顯示,比起純粹為了獲利而進行的投資,影響力投資的績效甚至更高。
也就是說,影響力投資不但可以帶來報酬,還可改善人類生活、為地球的未來盡一份心力。
簡單來說, 所謂「影響力投資」(impact investing)指的是任何除了金融收益之外,還可優化環境或改善社會的投資。從具有社會意識的創新事業,到非公益組織提供小額貸款給永續農業計畫,都可以算是影響力投資。
根據「全球影響力投資網絡,GIIN」(Global Impact Investing Network)的統計,這個還不到十年的新興產業,目前管理的資產規模至少達1140億美元。
聯合國的17個「永續發展目標」。
2015年,聯合國列出了「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SDG),追蹤全球應對社會和環境巨大挑戰的進展,像是極度貧窮、不平等和氣候變遷等等。聯合國這項舉動,無意間讓影響力投資火熱了起來。
聯合國列出對地球造成影響的17大類,從開發潔淨能源、獲致性別平等到解除全球飢餓所在多有。這些全是嚴肅的目標,要想達到目標,不只需要政府和民間的創意性合作,更需要大量的銀彈。據估計,要讓這些目標全部落實,需要動用的金融實力相當於整個日本。
粗估整體至少需要好幾兆美元,絕非政府或傳統慈善機構可以獨力支應。值得慶幸的是,在聯合國推出這個號召僅一年半的時間內,投資產業熱烈響應,蔚為一股新風潮。
單單2016年,就有221億美元,投入了致力於社會公益的8000個投資案上。當然,目前影響力投資的整體規模,距離幾兆還有一段很大的距離,但隨著新創事業茁壯成全球鉅子,有自己的營收,影響力可能會更大。因為超過半數的影響力投資產業在評估投資報酬率時,也同時追蹤能實現多少聯合國的標的。

如何參與影響力投資?

最佳方式是投資對於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有貢獻的上市企業。在一篇瑞銀(UBS)的網路文章中,資深影響力投資策略家James Gifford列出三項關鍵產業:農業、健康照護和教育。

例如,為了追求聯合國「終結肌餓、獲致食物安全、提升營養、促進永續農耕」的目標,他建議投資人直接投資農業和灌溉體系,並支持開發永續肥料和永續農耕繼續等計畫。

「我們覺得聯合國的『永續發展目標』可以作為全球的一個框架,未來將有越來越多的影響力投資者加入,」GIIN的研究部門主管Abhiash Mudaliar說,他認為聯合國的指導方針吹響了號角,替一個迅速發展的產業催下了油門。
至於誰參與了影響力投資?答案是機構投資人和民間投資人都有。根據GIIN調查的209個團體,主要是基金經理人和基金會,此外還有銀行、開發金融機構、家族團體和退休基金。除了傳統美歐等市場,拉丁美洲、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和南亞的開發中國家也有參與者。
他們投入的投資計畫用在改善金融服務、再生能源、平價住宅和健康照護、保護森林與木材計畫等。
根據一份Google的報告,過去十年,搜尋影響力投資的筆數已經超越天使投資(angel investing,對高風險高收益新興企業的初期投資)。矽谷新創事業和已成氣候的企業見到這類機會激增,雙雙投入大筆資金;而且證據顯示,比起純粹為了獲利而進行的投資,影響力投資的績效往往更高。
調查顯示,投入社會影響投資的投資人對於報酬率多半感到滿意。(東方IC)
截至目前,似乎所有人都對投資報酬率感到滿意。「接受訪查的絕大多數人都說,他們的投資在影響力(98%)和財務表現上(91%)都達到或超越原先預期,」GIIN的調查報告說。
影響力投資證實可以帶來和傳統投資不相上下、甚至更好的收益,而且大約有三分之一的投資人表示,就算報酬低於市場平均收益,或者剛好打平也無所謂。
GIIN的研究部門主管Abhiash Mudaliar指出,「影響力投資給了基金會和其他人一種新的工具,因為有資金的回報,不但可以讓他們以更永續的方式應對社會和環境的挑戰,還可以再把報酬再投入其他計畫或投資案,進一步強化他們的影響力。」
eBay的創辦人Pierre Omidyar和妻子創辦的慈善投資機構Omidyar Network,就採用了這樣的投資策略。「在一些案例中──或許是多數案例,財務收益和社會影響力之間存在著強勁的正向關係;在另一些例子裡,一家企業即使財務報酬平平,也可以造成重大的社會影響力。」Omidyar委託的一群研究人員在報告中寫道。
包括福特、Robin Hood、麥克阿瑟基金會和洛克斐勒基金會,對於投資報酬就算低於市場平均,也很自在。他們更關心的,是長期的影響,而非短期的收益,畢竟,他們最終的目標是提供資金,打造能讓世界更美好的解決方案。
參考來源:Fastcompany、Mashable
更新時間|2023.09.12 20:24 臺北時間
延伸閱讀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7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