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9.29 06:37 臺北時間

【老侯日本會社】日本的技術,還保有優勢嗎?從「華為」打破日本薪資行情說起

mm-logo
文化
日本大學畢業生平均月薪約新台幣55,000元,重點是文科理科差不多。(東方IC)
日本大學畢業生平均月薪約新台幣55,000元,重點是文科理科差不多。(東方IC)
幾天前,中國大陸的通訊設備大廠「華為技術」,在日本徵求剛從學校畢業的理工人才,開出了40萬日幣1個月的薪資價碼。
這個數字,在中國與日本引起了截然不同的反應。在中國,大陸網友紛紛表示:日本人的理工人才就值這麼一點薪資?在日本,則是「中國廠商居然開出這麼高的薪資,聘請一個剛出茅蘆的年輕人?」
您要是不清楚日本大學剛畢業的年輕人起薪多少,我給您一個參考數字。根據日本厚生勞働省2016年的「起薪調查」,日本初出茅廬的年輕人,月薪平均20萬3,400日圓(約新台幣55,000元),重點是:文科理科差不多。對於中國廠商獨厚理科的做法,日本人感到不可思議。
如果您難以理解日本人的「不可思議」,我再給您1個參考資料。還是厚生勞働省的調查,日本各行業的平均月收入,依照排行,分別是:飛行員,149萬圓、律師,48萬圓、公認會計師,46萬圓、不動產鑑定師,43萬圓,接下來才是自然科學研究人員,39萬圓。
您從這個排行,看出甚麼日本特色嗎?日本的理工人員,其實收入並不高,就算是製造大廠,高層的重要幹部,很多都是文科出身,不是理科。
由這裡,我們不妨研究一下:日本的技術能力,這幾年到底是向上提升,還是向下沉淪?關於這個話題,其實日本國內外有很多的討論,各有各的道理。就以我剛剛所說的,日本理工人員待遇偏低,在沒有好的誘因之下,研究領域無法注入新血,日本的技術開發能力,自然就是向下沉淪;但其他的數據又顯示好像沒這回事。在瑞士日內瓦的世界經濟論壇所提出的一份《國際競爭力報告》中,日本的創新能力被評為世界第一。聽來日本的技術能力似乎還是游刃有餘。但又不對。日本人自己統計,日本的高科技產業附加價值,也就是高科技商品賣出去的價錢,又在是逐年下降。可是又有好消息,日本的專利數,是持續增加,保持世界第一。但壞消息又來了:日本的論文數在世界所占比率,逐年下滑,論文被引用的次數,低於世界平均。可是好消息也有:日本的諾貝爾科學獎項的得獎人數,依舊維持亞洲第一。
說了這麼多事實,卻各自矛盾,大概聽的人也暈頭轉向了。誰能清楚看出現在的日本,到底還保有技術優勢,或者是已經走下坡路?恐怕有這麼多說法各異的材料,導出甚麼結論,大概都不奇怪。
儘管結論莫衷一是,但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日本的技術優勢,確實有了動搖,這才是近年來大家議論紛紛的原因。尤其在2012年,日本幾個電機大廠,如索尼、松下及夏普,不約而同地出現了鉅額虧損,這更是象徵了日本製造業遇到了一個結構性的問題。
在這裡,我用一個簡單的比喻:台灣的歌手曾經在華人圈獨領風騷廿多年之久。直到現在,一些膾炙人口的華語歌曲,大部分出自台灣音樂人之手。但您要是在大陸的街頭仔細聽聽,只要您聽得到台灣歌,無論是台灣歌手唱的,或是台灣人編的,大部分都是發跡或創作自廿年前,像是李宗盛或是羅大佑之類的,近幾年的新歌手幾乎再見不到風靡兩岸的新血,您由這個地方來判斷,那麼台灣在華語歌曲的領導地位,已經發生動搖,廿年後將無以為繼,這一點大概沒人會懷疑。
我們再來看看日本:日本所擁有的諾貝爾獎自然科學獎項的得獎人數,近年來屢傳捷報,頗有超英趕美之勢。但您要是再看看這些得獎人的得獎理由,大部分都是基於廿年前的研究成果。由此來看,日本的技術優勢不單是發生動搖,甚至是往下坡的方向沉淪。
另外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1990年後半,日本各企業的「中央研究所」不是人員縮編,就是索性關閉。所謂「中央研究所」,名字聽來煞有介事,其實就是各企業的研發部門,在日本統稱為「中央研究所」。您要知道,1980年代,光是日本民間企業的研究經費,大約占了全國研究經費的8成。您由此可知,民間企業應該是帶領日本技術創新的火車頭。「中央研究所」如果人才不再充實、經費不再充裕,就如同火車頭失去了燃料,火車自然就開不動,日本的研發能力就跟瘸了腿一樣,沒了動力。但沒動力不算致命,致命的是你誤以為有動力,公司依舊抱著「技術領先、躺著就能賺錢」的幻覺,沒有新的市場策略,這才是最要命的。這和我們華人公司不同。華人公司在技術水平上或許不如日本,但市場策略相對靈活,反而讓掌握技術的日本公司吃虧。
既然日本企業的技術優勢確實在衰減中,下一個要回答的問題,則是這個優勢的衰減,起於何時?我們以夏普作例子。世界第一個桌上型計算機、第一個液晶電視機、第一個雙門型電冰箱,您只要知道這些商品都來自夏普,那麼,您就會同意,夏普過去為我們帶來的,不只是便利,甚至是感動。她徹底改變了幾代人的生活方式。根據日本技術顧問山口榮一透露:夏普當初,在公司內有一個很好的制度,叫做「緊急開發專案制度」。任何人員,不分上下,只要有甚麼新的想法,可以直接找社長談。只要社長認為可行、有趣,就會親自主導成立跨部門的研發小組,要人給人,要錢給錢,不少風靡日本、甚至全世界的商品,就是在這樣的制度下一個一個誕生。我們由這一點來看,可以感受到夏普是個「技術創新型公司」。甚麼叫做「技術創新型公司」?就是寧可冒著市場出師不利的風險,也要在技術上尋求獨一無二的公司。您要是問問夏普的老員工,大概在1990年代初期進入公司的研究人員,上司對他們的期待,就是「你別的也別做,就儘管專心做研究、寫論文就成了」。也就是說,當時的夏普相當符合一個「技術創新型公司」的形象。但到了1990年代後期,夏普公司內部不再是這樣的氣氛,2010年之後,夏普就幾乎做不出甚麼艷驚市場的新產品。這當中發生了甚麼事?
夏普把絕大的資源,投入在液晶事業上,這讓她再沒有餘力開發別的產品。就連人們津津樂道的「緊急開發專案制度」,也形同虛設。根據夏普內部人員透露:1990年代後期,這所謂「緊急開發專案制度」,已經不是公司裏的無名小卒到社長辦公室敲門、毛遂自薦的制度,而是退化成為營業部門變相爭取預算的制度。營業部門要做甚麼事情,缺錢,就以「緊急開發」為名,向公司爭取預算。
事實上,幾乎日本所有製造大廠,在歷經泡沫經濟破滅、再加上後來的金融風暴,都或多或少面臨了資源不足的問題。資源大舉投入這一塊,就失去那一塊,如果再加上投資錯誤,結果更是雪上加霜。
但日本企業缺資源,難不成其他國家的企業就是資源充沛?憑甚麼其他國家起來了,日本趴下了?
這就牽涉到另一個問題:日本政府官僚體系作梗。我在一開始說過,日本技術人員待遇不高之外,日本科學家在政府體系也缺乏發言權。這造成甚麼結果?比方說,日本半導體產業一敗塗地之後,你幾乎聽不到日本政府出爐了甚麼關於半導體的大戰略。非不為也,是不能也,真的沒有能力。
我再舉個例子。美國政府裏,有真正的科學家審核中小科技企業的投資案,如果認定可行,就會給你一筆預算。這筆預算任你花,花到哪裏不過問,幫著中小科技企業老闆實現夢想。美國為什麼要那麼做?因為美國很清楚,新時代的創新科技,極可能來自中小企業。這一點美國沒做錯,美國很多創新的醫藥科技,就是來自中小企業。
日本也有類似的制度,但審核的不是甚麼科學家,而是一般官僚。說到此,我幾乎可以看到各位看倌在苦笑搖頭。日本官僚,那算是世上最「官僚」的動物之一。這些官員有沒有能力審核科技投資案,我先不說,光是這個審核過程,就是相當折磨人,符合資格的企業,必須是過去有過實績的中小企業。也就是說,你光有技術知識理想抱負,這個政府並不鼓勵你創業,而是趕著你去「靠行」,去當上班族;更別說你爭取到預算,他還要一一過問你錢用到哪去。同樣一套制度,橘逾淮而為枳,有跟沒有一樣。這造成了日本自1987年以後到2006年之間,各行業的研發投資比率幾乎沒有變化,形同死水一攤
這說明了一個事實:日本整個國家,不再像戰後剛開始時,是個「冒險家樂園」,例如松下、索尼、本田,都曾在戰後扮演了冒險家的角色,為日本科技立國開疆闢土。日本經歷了戰後的高度經濟發展,國家體系也變得保守,人民奉公守法、安居樂業,89%的就業人口變成了上班族人口。這幾乎就是日本上下所打造出來的一個「大同社會」:穩定、平安,老有所養、壯有所用的社會。所以有人戲稱:日本才是實現了社會主義,道理就在這裡。
日本還剩下甚麼是強項呢?材料科技是一項,重機械工業是一項,我借用日本瑞穗銀行分析員的話來說:只要能讓日本獨家玩的,日本就玩得很好。就拿重機械工業來講,凡是需要客製的、每一個工程內容都不一樣的,像「高速電梯」這種東西,日本就保有優勢;一旦技術門檻一降低,可以大量製造,日本就沒得玩了。
根據上述種種,日本的技術優勢,是進入倒數,還是來日方長?這就由您自行去判斷了。

作者簡介:老侯

目前在大阪經營一家服飾公司的台灣資深青年,前年遭五雷轟頂後,突然開竅,一手開公司,一手寫文章。

更新時間|2023.09.12 20:25 臺北時間
延伸閱讀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7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