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日報在報導中打了一個比喻:現階段的機器人,就像是班上那些有著特殊天賦的小朋友,數學頂呱呱,10位數乘10位數算得飛快,但一下課到了操場上,就東倒西歪被同學整得鼻青臉腫。
機器人和人工智慧發展上的另一個大問題,是目前仍處於單一面向的階段。產學界開發出來的原型機,往往僅限於完成特定任務、解決特定問題,或是專門強調走路,專門用來爬梯,特別擅長跳躍等等單一功能性。舉例來說,下棋程式AlphaGo只會下棋;擅長與人對話的索非亞機器人只會對話;本田的Asimo能走能跑,但也僅止於能走能跑;波士頓動力公司所開發的四足機器人固然活蹦亂跳得令人嘆為觀止,但除了活蹦亂跳之外,這些玩物似乎也不具備任何其他的作用。
更別說以上這些機器人都只是原型機,對外公開的畫面都是精挑細選,在受控制的環境下運行的結果,不但距離量產仍有極遙遠的距離,一旦離開實驗室,遭遇真實世界的多變狀況,這些測試產品往往顯得笨拙,不知所措,與「智慧」兩字相去甚遠。
不懂「人」 何以「造人」?
舊金山一所機器人實驗室,不久前試圖讓他們打造的機器人從一張桌子上拿起一塊積木。實驗室主任Jonas Schneider承認,一開始他和同事都覺得這哪有甚麼困難的,但結果證實,非常困難:第一號機器人直接撞翻桌子,第二號機器人被陽光弄得視訊感應器失靈,再度失敗。
加拿大一家公司打造的潛水機器人,今年夏天在安大略湖打撈消失的戰機模型。出勤中機器人明明靜止不動,卻回報正以每小時30公里的速度前進,事後才發現是因為其他船隻發出的訊號造成了機器人感應失誤。公司主管嘆道:「大家都說機器人有多聰明,其實一點也不。」
就算不考慮現實面,單就人工智慧的理論層次來說,不少專家也質疑人類的心智到底有沒有可能被複製。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的人工智慧部門主管Lynne Parker認為,科學界至今仍未真正了解人類大腦的運作方式。
「在打造出有智慧的AI前,我們得先搞清楚所謂的『智慧』到底是甚麼,而我們至今仍對人類的大腦一知半解。」
資料來源:WSJ, Business Ins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