場景一:澎湖南方四島。
有如紫色薰衣草的鹿角珊瑚,是許多潛水客的私房海底秘境;然而,即使這裡已經在2014年被列為國家公園,受到法令保護,然而,定睛一看,海底卻有許多原本不屬於這裡的不速之客,尤其塑膠垃圾更是突兀醜怪。
場景二: 澎湖中屯。
海灘已被塑膠垃圾掩沒,再多的淨灘活動,也趕不上人類汙染的速度。海洋美麗多元的生命力,嚴重受創。
這僅是冰山一角。多少年來,人類濫用塑膠製品,已讓地球成了名符其實的 「 塑膠地球 」 。
海洋成了「塑膠濃湯」
根據一份由加州大學、喬治亞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在今年7月發表的研究報告,人類自1950年代初期以來,截至2015年,一共生產了83億噸的塑膠,其中63億噸已變成垃圾,回收的比例僅9%,另有12%被焚燒掉,其餘的則留在垃圾掩埋場或自然環境中,等著遙遙無期的分解。
或許你會說,現在已有可分解的塑膠,而且也開始執行塑膠回收,但這遠遠趕不上人類製造塑膠的速度。據統計,目前總量83億噸的塑膠中,約有一半的量是在近13年製造出來的。
艾倫麥克阿瑟基金會指出, 「從極地到赤道,全球的五大環流,不斷把陸地上的廢棄物捲入更深的海中,海中塑化物質迅速累積,人類的垃圾汙染,讓沒有人生活的純淨北極、南太平洋的無人小島都發現了塑膠垃圾的蹤跡,從海面到海洋深處,海洋已成為 『塑膠濃湯』。」
12月1日, 綠色和平身經百戰的船隻「彩虹勇士號」 停靠基隆港東四碼頭,船桅上高掛了「零塑膠台灣」的標語。「彩虹勇士號」 傳承著綠色和平46年來,在第一線為維護環境而奮戰的精神,這次她造訪台灣,是要呼籲全台共同加入全球減塑行動。
駕著彩虹勇士號來台的船長彼得.威爾考克思(Pete Willcox) 平均一年中,長達7個月的時間都待在船上,多數時候,只見到一片無盡的藍色大海,但17年前,他見到了令他震驚的景像。
「 多年來,我們知道海洋中塑膠的存在,我是在2000年首次肉眼目擊到,當時我們在菲律賓馬尼拉外海,離岸邊100哩,我們注意到海裡的塑膠 ,」 彼得表示。
身為船長,什麼大風大浪沒見過,但海裡的塑膠垃圾,卻讓他心中警報聲大響。
一時便利 遺害萬年
「我很震驚。我知道馬尼拉是個大城市,可能就回收設備來說,不是最現代的,但看到這麼多塑膠還是讓我很震驚。當時人類正開始得知北大西洋、北太平洋和印度洋等五大環流聚集了大量的塑膠。如今看來,這問題已經進入緊急狀態了。 」彼得船長解釋。
「通常在海面上,什麼也看不到,因為要記得,海洋裡90%的塑膠是微塑膠,肉眼看不到,水面看來是清澈的,但事實上完全並非如此,我們只能看到海洋中10%的塑膠,我們當時看到的塑膠垃圾數量相當驚人。」
塑膠確實便利,但一時的方便,卻危害了無數海洋生物的生命。彼得船長說,「塑膠影響了海洋裡太多生物,牠們吃掉或吸入呼吸道裡,誤認為是食物。」
一個小小的塑膠袋,就可能釀成一隻海龜的死亡。一個塑膠袋、寶特瓶和吸管,平均被人類使用的時間只有11分鐘,它難以分解的特性,更帶給地球巨大的負擔。
綠色和平全球執行長珍妮佛.摩根(Jennifer Morgan)指出, 「 減塑是全球議題,但事實上,塑膠也是非常地方性的議題,可以從你我做起,我們每個人都可以辦到,減少使用塑膠,並找出解決方法。 」
減塑真的不難
減塑,真的沒那麼難,其實,就是多轉一下念頭,多一份心意。
綠色和平在基隆港邊的舉辦的 「由你減塑 海洋無塑 」活動中,一位志工分享她的減塑妙招。
「這是我包包裡一定會帶的東西,環保餐具袋、然後食物袋。 」 志工掏出一個有內裡的棉袋,「 這個裝麵包一定沒問題,我同事也拿去裝豆花、裝湯麵...你可以掏出來洗,沾了味道有油,其實小蘇打粉加水泡一泡,非常乾淨。」
戒不掉杯裝飲料?但我們可以戒掉塑膠。自備環保杯和環保吸管;
買麵包,盡量自備環保袋,若真需要塑膠袋,可請店員把麵包裝在一起,不用一個麵包一個塑膠袋;
去超市,可以預先準備重複使用的塑膠袋,以及大型環保購物袋,選擇裸裝的蔬菜水果,肉品和蔬菜不再外包塑膠套;
去早餐店,自備環保容器,不拿免洗筷與吸管。
便利商店也是塑膠垃圾一大產生地,綠色和平呼籲大家,開始慢活態度,減少去便利商店。
綠色和平全球執行長珍妮佛在專訪中告訴我們,有信心台灣可達成2025年無塑的目標。
「 對我來說,這裡是個很棒的工作地點,因為可以看到這裡的人們心態很開放,也致力於嘗試並做出改變,所以我想,一旦大家看到塑膠瓶出現在珊瑚礁內,了解到整個情況,明白他們購買一瓶水時,這個瓶子最後可能會流落至海床,大家就會起而行動,努力創造一個沒有塑膠的環境,政府也可以使力,而對企業來說,其實也有很好的機會,因為需要開發新材料。 」
地球和海洋已被我們製造的塑膠垃圾淹沒,塑膠碎片對鳥類、魚類和海洋哺乳動物造成嚴重影響,統計顯示,超過170種海洋脊椎和無脊椎動物會攝食這些由人類製造的塑膠碎片,不意外地,這些維塑交也會因掠食者食用被汙染的獵物,而經由食物鏈轉移回到人類身上。
彼得船長語重心長, 「 我們必須改變我們對待地球的方式,否則地球不會再像以往那樣對我們,我們必須改變我們生活在地球上的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