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球獎做為美國「年度第一大獎」與「奧斯卡獎前哨戰」,具指標意義,因此從娛樂圈種族議題的「#OscarSoWhite(奧斯卡好白)」、諷刺川普的「#FakeNews(假新聞)」到反對性騷擾的「#MeToo(我也是)」等話題勢必在典禮繼續發酵。
由好萊塢外籍記者協會(HFPA)主辦的金球獎,除獎勵年度在藝術上有突破和成就的電視、電影,也透過表演、音樂、劇作和導演等項目評比頒獎,它和奧斯卡獎最大的差異,在於金球獎評委不是影視從業人員,而是長年觀影的會員,因採訪累積、有專業管道帶領,進而培養品味,獲影視業界認同。筆者做為金球獎唯一台灣評審,也藉此分享近距離的觀察和內幕。
本屆金球獎由90位外籍評審代表世界58個國家和地區票選產生,入圍名單一出爐,美國娛樂圈熱烈討論。針對影視大獎特設的網站如GoldDerby、AwardsLine,、AwardsDaily與《洛杉磯時報》特別發行的The Envelope及產業刊物,連日來鉅細靡遺分析每個獎項。這些特別報導,也許是瞄準好萊塢各電影公司為競選獎項的造勢經費,配合行銷拉票,卻也提出不同觀點。
今年金球獎在改革呼聲及提升弱勢議題的氛圍下,選情時有更迭,難有篤定贏家。 從入圍名單來看,本屆競爭最激烈、變數最高的莫過於5部片型迥異的劇情類最佳影片獎。
入圍電影的5位名導來自義大利、英國、美國、墨西哥、愛爾蘭等國,其中7項提名領跑的《水底情深》(The Shape of Water)是不靠特效靠創意的奇幻愛情電影,也是向戲劇先輩致意的藝術之作;碰上來勢洶洶、突破戰爭片敘述和創新視覺體驗的《敦克爾克大行動》(Dunkirk),則有華納電影強力推銷,相互較勁;加上金球常客史匹柏探討新聞自由、針砭時弊的《郵報:密戰》(The Post),激勵不少受「假新聞」和川普打壓的媒體,呼聲不小,也使選情更加模糊。
至於同志電影《以你的名字呼喚我》( Call Me By Your Name)和小人物用廣告看板伸張正義的《意外》(Three Billboards Outside Ebbing, Missouri)會不會在三強分票下異軍突起很難說,一般估計在其它表演獎項和原創劇本獎項勝算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