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相學是meme
星相學談論的是「命」。不過在網路時代,Julie Beck說星相學也是一種「meme」。它是適合被套用、改寫、並且傳播擴散的梗圖。
衰事連連時可能是今天又水逆了,網路上可以輕鬆查到每日、每週、和每月的星座運勢,以及星座相關的條列式標題(listicles)。它不只會討論星座和性格和運勢的關係,甚至會根據星座告訴你2018年適合去哪裡旅行。
星相學的New Age
星相學不是始於今日,只不過如今比較氾濫。
據Beck的說法。上一波研究星座的熱潮,起源於在西方六零和七零年代的New Age浪潮。(有些人也把New Age稱做寶瓶時代,也就是「據稱」地球進入寶瓶宮這兩千年的時期。)不過從New Age到現在,星座之學稍稍退居了二線,退到了雜誌貼近封底的最後面幾頁。直到近年來,千禧世代再度把星座拉入了流行文化,開始了占星學的「新時代」。
舉凡一些網路原生的新媒體,星象報導都是不可或缺的定期內容。像是Vice旗下的Broadly、Refinery29、或是《New York》雜誌旗下的The Cut,或女性雜誌Bustle,定期會推出主題式的占星報導,建議各個不同星座的人如何安排美髮美容、哪裡是什麼星座享受激情的最適合地點、或是K歌時每個星座最適合的Taylor Swift金曲。
星相學在一般人心目中仍難脫荒誕不經江湖術士之言的烙印,不過在如今的網路文化裡,許多人——特別是年輕人——選擇暫且視而不見。
網路媒體Broadly的資深主編畢斯曼(Callie Beusman)說,他們網站裡的星象網頁「流量呈指數成長」。另一個網路媒體The Cut社長兼總編輯布格比(Stella Bugbee)則說,2017年星相的相關文章比前一年流量成長超過了150%。
在某些方面而言,星相學非常適合網路時代。它沒有太多的入門門檻,而且可以讓不斷持續深度搜尋、不斷分心、不斷查找更多的線索。網路容易獲取的深度資訊,甚至讓星相學成了某種可以炫學的文化潮流。和人聊天搭訕時,討論「土星回歸」可能比光是問「你什麼星座?」會顯得更有深度。
參考資料:
The New Age of Astrology(Atlantic)
Why are horoscopes and media a match?(Columbia Journalism Re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