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流低溫壟罩下,入夜的中壢中正公園被一場毫不留情的大雨沖刷著,只見竺大哥和幾位同伴利索地用幾把雨傘就撐起一個「家」,幾個紙箱鋪平就當床,綣縮在早已被寒氣侵襲的濕冷被褥中。
大環境生存難 街友人數續升
像竺大哥這樣處境的人被稱為「街友」,是社會中被漠視孤立的底層邊緣人,而且人數續升。依據衛生福利部統計處最新統計,全台列冊受理遊民人數,相較2015年4,464人,2016年已高達8,984人,整整高出2倍;其中男性為7,908人,女性為1,076人。
這些數字背後,反映出社會經濟結構快速變遷,貧富差距愈來愈大的社會現象。在這樣的環境下,街友的生命歷程中也同時伴隨著結構性失業、家庭功能瓦解、罹患身心疾病等因素,而無法重返勞動市場。
3年前,擔任鐵工的竺大哥在工地失足發生意外,外露鋼條硬生生地刺穿胸膛,造成身體部位永久性傷害,也因此無法再正常工作。求職屢遭拒絕的竺大哥因為身體長期不適,最後僅能從事低階派遣工作,但仍無法維持基本正常生活,更何況是就醫看病。
另一位同伴小吳也碰上類似的困境,2年前選擇離開家鄉苗栗,來到工作機會相對比較多的桃園,但求職路並未因此一路順遂,「因為我學歷低,沒人想用我」小吳無奈地說。因為沒有一份穩定工作支付薪水,繳不起房租的小吳,最後被迫只能露宿街頭,做著一週僅有3天的派報工作。
重返社會之路 需要你我幫助
他們遭遇的困境凸顯的不僅是貧窮問題,而是外界對街友的刻板印象與污名化,認為街友們總是穿著邋遢、骯髒或是遊手好閒、不務正業。「其實他們比我們都還努力」長期關懷街友的昇恆昌免稅店員工黃小姐,2年來利用下班時間,自發性號召朋友一起募款捐贈物資給街友。一路走來不曾間斷,堅持每個月至少2次的活動,黃小姐就是希望讓更多人了解街友們面臨的急迫處境,撕下大眾的刻板印象與負面標籤,重新理解、給予關懷。
除了民眾自發性的關懷與幫助,社會上也有許多社福機構如華山基金會、創世基金會、人安基金會等提供援助,每年在歲末寒冬之際,推動寒士尾牙活動,讓社會弱勢族群也能享有年節圍爐與團圓氛圍。
縱使有不少民眾或公益團體的加入與幫助,但是在高物價、高房價的外在環境因素中,跌落社會安全防護網的人將會愈來愈多,援助工作還是不夠。不管是誰,每個人的一生中都會遇到挫折與困難,遭遇的處境雖不相同,但身而為人,街友與你我沒有不同。「理解」是一個過程,也是一個開始,對於街友,我們應該以同理心對待,並且不吝嗇地給予關懷與幫助,協助他們找回信心,重返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