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前秘書長潘基文曾說:「我們沒有B計畫,因為我們只有一個地球。」這句話可視為環保與生態意識高張下,國際社會集體價值觀從追求「經濟成長」,轉向「與地球共存」的一次明確宣示和表態。而且,聯合國不止這麼說,還把各國找來開會,真的這麼做了。
2000年由191個聯合國會員國共同通過採納的「千禧年發展目標」(MDG),列出「消弭赤貧」、「全民教育」、「性別平等」等經濟與社會發展目標,作為各國政府和國際組織的終極工作目標。但這份工作清單才剛公告,馬上就引來各方抨擊,除了目標的選定缺乏說服力,更因為環保只被擺在倒數第2的第7項,輕輕帶過,無法呼應日益迫切的地球氣候環境危機,因此聯合國在2015年重起爐灶,改寫了17項希望能在2030年達成的發展目標,也就是所謂的「永續發展目標」(SDG)。
「環保」「進步」孰輕重?
SDG文件中,除了消滅貧窮和改善衛生等傳統建設目標之外,還加入了第7項的「廉價乾淨能源」、第11項的「永續城市和社區」、第12項的「理性消費與生產」,和第13項的「氣候因應策略」。涉及永續與環保的目標明顯變多了,展現出各國在人類文明與地球資源之間摸索出一個平衡點的企圖心,但問題是,聯合國文件中沒有釐清的是:在「永續發展」四個字裡,到底是「永續」重要?還是「發展」優先?
就如同換手機或搬到郊區的決定一樣,「進步」和「環保」之間先天就存在著緊張關係。以SDG的17個目標來說,第8項的「良好就業與經濟成長」以及第9項的「產業、創新和基礎建設」,勢必會在某個節骨眼上與氣候考量和永續訴求,發生牴觸。經濟學人在一篇報導中估計,若要達成所有17項目標,所需要的經費大約在每年2兆至3兆美金之譜,而這筆錢如果是靠「拚經濟」得來,地球的環境,又要付出多少的隱性成本和代價,只為了滿足一個挖東牆補西牆的虛假目標?
正因為這類「永續發展」口號很容易陷入自挖牆腳的陷阱,有經濟學家提出了「甜甜圈經濟」的思考模型。
資料來源:World Economic Forum,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nowledge Platfo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