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述三部作品出自TIDF所策畫「想像式前衛:1960s的電影實驗」專題,以50年前一群作家、藝術家和導演共同嘗試的「電影實驗」,引領觀眾重返在壓抑中醞釀反叛能量的1960年代。當時,反共、反攻大陸是台灣的主流意識形態,但有一群文藝青年不滿戰鬥文藝、健康寫實、黃梅調等主流電影,展開一場「電影實驗」。
例如,邱剛健、莊靈等創立《劇場》季刊,於1965-1968年間譯介大量歐美劇本、電影評論,透過紙上電影想像「藝術電影究竟是什麼」,更投入戲劇、電影的創作。他們身體力行,以「現代/前衛/實驗」的精神點燃一波文藝風潮,影響代代青年人。
可惜這些作品大多散佚,有感於此,TIDF策展團隊耗時一年半,多方考察史料,並尋找拷貝的下落。依循藝術家、《劇場》雜誌、電影留學生,以及與台灣往來的香港或西方藝文人士等線索,策畫「想像式前衛:1960s的電影實驗」專題,《今日開幕》與《現代詩展╱1966》兩部片便是重要斬獲。
《今日開幕》由台灣藝術家韓湘寧親自剪輯他年輕時以8mm攝影機拍攝、從未公開過的膠捲, 以一具無首的娃娃在海邊的擺盪,展現抽象思考。至於 《現代詩展╱1966》出自知名攝影家張照堂,影像記錄1966年,黃華成、龍思良、張照堂等人自選喜愛的現代詩,並在台大活動中心草地舉行「現代詩展」,展出這些意像化的詩。
此次策展團隊在過程中意外尋獲一批8mm膠捲,記錄部分展品、漢聲出版社創辦人黃永松與朋友在現場的花絮,彌足珍貴。
另一部開幕片《上山》是陳耀圻1966年的作品。他是台灣第一個赴美國UCLA攻讀電影碩士的人,也被譽為是台灣真實電影的先驅。《上山》跟拍黃永松、牟敦芾、黃貴蓉三人就讀台灣藝專時,某天上山郊遊,過程中各自抒發藝術抱負與對現狀的看法,從文藝青年視角照見時代的苦悶。
此影片膠捲曾封存於UCLA某教授的車庫達數十年,50年後由國家電影中心數位修復完成,此次黃永松、黃貴蓉也將於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開幕時再度同台。
第11屆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將於5月4日至13日在台北新光影城、光點華山電影館、府中15紀錄片放映院舉行,節目、活動與售票相關訊息請上TIDF官網或臉書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