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3.06 20:03 臺北時間

【張照堂番外篇】不過時的人

mm-logo
時事
張照堂使用手機很順手,也習慣用臉書等平台和讀者互動。
張照堂使用手機很順手,也習慣用臉書等平台和讀者互動。
採訪張照堂前,因為已做過調查,知道他紀錄驚人,連林懷民都自稱是他粉絲,和剛為他出版新書的出版社聯絡時,難免就帶著打預防針的心態問了:可有該留意的地方?
收到鄭重提醒:「老師是很有主見的人,什麼事問了一次遭拒,就別再問第二次。」
整場攻防於是變得很像在雷區裡挖礦。他說不要拍影音,就不拍,但負責拍影音的人還是出現了,不在名單內的攝影也到了。張照堂還沒抵達,預約的位置已經滿座,因為多了兩名旁聽者。攝影有點無奈地說:「我在辦公室google張照堂,被同事發現,他們就跟來了……」
張照堂是大師,從此事即可清楚得知。老人家看見年輕後輩特地來旁聽,自然是高興的,但不僅僅是虛榮,而是能很自然融入業界現況的話題,和大家聊導演鍾孟宏的《一路順風》,聊媒體處境,甚至剛鬧成笑話的嘉義雞肉飯攝影比賽也沒錯過,說:「那個莫名其妙的是,為什麼要辦這個比賽呢?拍的人也很奇怪,都沒想過用另一個角度去拍。不過那也很難拍啦,什麼雞肉飯……」
73歲的攝影家從未困於舊日榮光,沒有要尋求安逸的意思,畢竟安逸就「無聊」了。時代走到哪,他必也走到哪。部落格、臉書、IG,張照堂平常就透過這些平台分享作品。部落格是學生幫忙架的,用他的大頭特徵取名「哆啦老師」,他沒有介意,反正就是個能和學生對話的課堂外空間。但學生老是問些沒營養的問題,他最無法忍受的「無聊感」冒出來了,就自己想辦法讓它「變有聊」,認真經營,用系列方式介紹自己或其他攝影家作品,編書似的,照片和文字動線流暢,絲毫不馬虎。所以偶爾也在上頭和不講理、胡亂批評的讀者吵架,只是很快又後悔:「我其實不應該理會,但是以我的脾氣就還是講了……」大概是他對網路時代即時性唯一的不適應。
張照堂臉書更新得勤且認真,不只有系統性地介紹作品,也會依時事抒發心得。(截自張照堂臉書頁面)
但每日閱讀電子媒體,用iPhone和數位相機拍照,學習使用photoshop,並不代表他全然捨棄老派做法。不過他捍衛的方式絕非常見的「底片就是比較有溫度啊、不像數位那麼銳利啊……」而是從「人」的角度出發。問他:「會覺得真正對攝影有熱情的人,一定要接觸底片機嗎?」他的回答充滿老工匠對傳統的念想,令人著迷——「底片的優點在於過程的樂趣,換底片,沖底片,沖洗照片的樂趣。那過程會讓你有參與感,不像數位比較置身於外。那種感覺有點像你今天去陶瓷工廠做一個手拉坏,好不容易捏出一個什麼,愈捏愈熟,最後做出一個自己的、唯一的東西。你進暗房洗一張照片,那照片就是唯一的一張,就會覺得比較珍貴,比較是一個可以珍惜的東西。這是比較重要的。」
忽然就理解了為什麼抽空拿作品給張照堂看的攝影師,手會發抖了。大師對攝影的理解從未過時,沒有漏洞,不可能欺瞞得過。他說是,就是了,說不是,最好也認真看待。跟出版社的提醒也是同道理,不用跟他討價還價。
在攝影師心中,張照堂大概就是這樣的存在。
更新時間|2023.09.12 20:23 臺北時間
延伸閱讀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7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