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上屆廣受好評、結合紀錄片與劇場形式的「民間記憶計畫」劇場表演,本屆將推出「中國獨立紀錄片之父」吳文光與團隊章夢奇、張萍、劉曉雷等人共同帶來紀錄劇場《閱讀飢餓》。
中國與香港的創作空間日益緊縮,許多獨立創作者仍堅持以作品爭取自由。中國行為藝術家華涌曾兩度在天安門廣場上,用拳頭打破鼻子,以鮮血在額頭寫下「六四」2字,曾被捕入獄。紀錄片《表現主義》導演徐若濤長期跟拍華涌,記錄中國政府阻止異議分子的過程,透過藝術創作提出控訴。香港新生代導演林子穎的《地厚天高》,以「魚蛋革命」核心人物梁天琦大起大落的政治歷程,講述年輕世代對香港政治的看法及迷惘掙扎。該片於香港上映時一票難求,今年也將在TIDF搶先與台灣觀眾見面。
中國導演魏曉波自2010年起,開始拍攝自己與愛人的生活,完成《生活而已》系列作品,新作《生活而已3》記錄婚後迎接新生命誕生的過程。曾於山形影展獲獎的《獨自存在》則是中國中生代導演沙青探索自我的影片,藉著拍攝生活中出現的質樸面孔,嘗試揭示生命的本質。
導演李紅旗的《神經二》檢視著人們在每個時代的精神狀態,以大篇幅記錄公園、街道邊的街談巷議,並以政治新聞穿插期間,在日常中瞥見政治的無孔不入。《上阿甲》的導演晉江首部作品來到中緬邊境怒江峽谷上的高山村落,記錄當地無戶籍孩子們純真的生活與外在的現實,形成強烈對比,並獲《大路朝天》導演張贊波盛讚。
中國導演蕭瀟首部長片作品《團魚岩》回到小時候曾居住六年的湖南山村以攝影機記錄家人,以黑白影像描述記憶中的鄉愁。胡三壽導演的《偷羞子》為「民間記憶計畫」的作品之一,片名「偷羞子」為陝西方言,意指「不善言辭者」,影片拍攝繼承「偷羞子」基因的祖孫三代矛盾卻又真實的情感。
「民間記憶計畫」為吳文光導演於2010年起發起的集體創作記錄計畫,鼓勵年輕人帶著攝影機回鄉,透過訪談家鄉裡的老人,記錄關於中國1967至1969年的「三年大飢餓」歷史事件,目前共完成45部作品與六個劇場/舞蹈表演。此次的《閱讀飢餓》將以手電筒製造舞台燈光,演出也將增加「閱讀檔案」的劇場嘗試,將吳文光創作《調查父親》時的所思所想放入戲劇中,成為即興表演的一部分。《閱讀飢餓》將於5月9日於華山文創產業園區的果酒練舞場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