臉書是中心化的數據公司
臉書創辦人祖克柏連續兩天到美國國會聽證,成了喧騰一時的熱議新聞。部分議員關注的似乎僅止於「隱私被看光光了怎麼辦」,並據此要求祖克柏加強監督管理的責任。不過,這些問題可能劃錯了重點。正如專欄作家凱西(Michael J. Casey,麻省理工學院「數位貨幣倡議」的區塊鏈研究顧問)所說:「札克(祖克柏)當一個『買賣數據的大老闆』(data-lord)已經夠糟了,要讓他當『審查總指揮』(censor-in-chief)更會嚇死人。」
臉書商業模式上在「劍橋分析」醜聞暴露的最大問題,在於它「中心化」的數據和內容控制。事實上,臉書、谷歌或亞馬遜這些科技巨頭,不管他們對外的企業形象是社群媒體、搜尋引擎、還是電子商務,它們實際上經營的都是數據,做的是數據的聚合、估價、重新打包和交易買賣。他們儼然如數據的中央政府,聚合用戶的數據並根據商業目的做各種的運用(和濫用)。所以,今天如果不是祖克柏,仍會有其他人用相同方法拿數據做生意。
這種商業模式對於新聞業而言,卻帶來相當大相當大的危害。這個「中心化」的社群平台就像是吹笛子的人一樣,讓用戶們隨著演算法而起舞,進入看法相近的社交同溫層,受它的偏見、謠言、假新聞、和定向的廣告所擺佈。
區塊鏈救新聞 打破數據壟斷
也因此,為了對抗臉書這個數據「寡頭」(monopoly)對新聞的操控,近年來也出現了一些以區塊鏈技術為核心,打造新聞可靠性和透明度的嘗試:像是前《華盛頓郵報》的創新與商業策略副總裁迪克(Jarrod Dicker)就在今年二月毅然宣布離開華郵,成立新創公司Po.et,宣示要用區塊鏈技術,打造一個沒有臉書當中介的新聞社群平台;還有像是以以太幣(Ethereum)為基礎的Civil平台,則宣稱要建立一個「全球數位新聞市集」。他們理想中的願景是一個沒有人可以宣稱擁有權的內容平台,由使用者來掌控他們的數據,根據公平客觀的衡量標準給予內容提供者獎勵,讓訊息的生產和散佈的流程更透明負責。
區塊鏈因為近來的比特幣熱潮而一度成為科技熱詞。它是一個「去中心」的分散式帳簿,藉由各個電腦或是節點數據一致的共識機制,保證用戶間交易的可靠性。所有的交易(區塊)都有特定的數位戳記可防止數據被竄改、便於驗證、也保證了安全性。
去中間人 打造新聞「產銷」透明平台
以去年十月剛宣布獲得ConsenSys五百萬美元投資的Civil為例,它自稱是「去中心的新聞生產平台」。這個以區塊鏈技術為基礎的平台讓記者之間可以建立直接關係,並保護記者不會受到新聞管制、假新聞、或是廣告的外力影響。
Civil在新聞稿中形容,「在Civil自我治理的市集中,讀者可以直接贊助新聞室,記者可以合作自己的出版品」「讀者可以訂閱Civil籌辦的刊物,也可利用Civil的加密代幣CVL贊助個別的記者、調查報導、和新聞,共同建立搜集和傳播新聞的新模式」。除此之外,Civil有獨立的新聞顧問委員會,負責督導平台新聞公正、客觀、專業的標準。
當然,一些評論家也指出,光是區塊鏈並不足以顛覆或取代社群媒體的功能。首先,它必須面對的就是「網絡效應」(network effect):就像當初谷歌花了上億美元投入Google+想瓜分臉書的社群媒體市場卻徒勞無功,或是像臉書開發了Messenger想要挑戰Whatsapp,最後結果卻是花190億美元把Whatsapp買下;微軟的Windows Phone至今也無從iOS和Android之間殺出一條血路。不過,媒體環境在崩壞之中,科技應用卻不是固定不動。如今人們開始認識社群平台的弊害,這種切身之痛或許也會推動人們不斷創新的構想。
參考資料:hackernoon, coindesk, Poynter, NiemanL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