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4.23 06:24 臺北時間

【科技讀心術】呼吸、語調露玄機 你的情緒波動「它」都看透透

mm-logo
文化
透過熱成像等技術,人的內心情緒波動也能轉化為客觀數據。(東方IC)
透過熱成像等技術,人的內心情緒波動也能轉化為客觀數據。(東方IC)
個資安全問題最近吵得沸沸揚揚,臉書蒐集的使用者資料被利益團體拿去當作政治宣傳的工具,令網路上一片人心惶惶。但若是告訴您,新科技不只對於你的按讚歷程瞭若指掌,甚至還可以看穿你的「內心感受」,不知您又做何感想?
美國杜比實驗室的首席科學家Poppy Crum,最近在加拿大一場TED演說中,首度揭露了這種新技術。Crum先請現場聽眾觀賞一段恐怖影片的片段,接著她在螢幕上秀出了現場所架設的二氧化碳偵測器,所測到的即時數據。
這些數據被轉換成不同的顏色來表示,紅色代表那一個區塊聽眾席上,來賓們呼出來的二氧化碳濃度特別高,也意味著那一群聽眾對於恐怖片的感受特別強烈。而若是再加上其他不同的生物測定儀器,理論上,此一技術將可在對象完全不知情的情況下,獲悉他們心中的情緒波動。
「想像一個高中輔導老師,她可以利用這套技術,得知外表開朗的學生其實內心並不快樂,或是警方也可以透過此一科技,分辨一名現行犯到底是精神病患,還是有暴力傾向的凶徒,」Crum解釋:「目前的技術已經可以做到這些,開啟各種可能性,而這些可能性並不完全是負面的。」
Crum認為這種「被動資料蒐集」技術(passive data collection technology)代表科技已經能夠將人的內心具象化,讓原本個人主觀意識的東西,如喜怒哀樂,轉變為可以量化、可以測量的數據。乍聽之下,這涉及了個人隱私,畢竟沒有人希望自己心裡想什麼都被別人摸得一清二楚,但Crum堅信這類技術可以用於正面用途,例如讓老師掌握課堂上的學習成效,或是偵測阿茲海默症初期病人說話習慣改變的徵兆。
杜比實驗室近年致力於研究影音訊息對於人類大腦產生的影響,Poppy Crum率領的研究人員讓志願者坐在螢幕前,戴上腦波監測設備,手腕上貼著皮膚電流反應和脈搏感應器,另外再連結血氧濃度計、熱成像儀等裝置,從各種生理徵候和大腦波動來了解螢幕上的內容和劇情起伏,會讓觀眾產生哪些細微的反應。杜比實驗室認為這些研究成果,將可全面改寫未來電影電視和數位娛樂的製作方式。
資料來源:Business Insider, The Verge
更新時間|2023.09.12 20:26 臺北時間
延伸閱讀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7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