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5.31 18:10 臺北時間

《你在監控我嗎?》 揭露911後網路無隱私

mm-logo
娛樂
紀錄片《你在監控我嗎?》披露美國國安局因反恐對人民展開監控。(公視提供)
紀錄片《你在監控我嗎?》披露美國國安局因反恐對人民展開監控。(公視提供)
資安法日前三讀通過,台灣的資安邁入另一階段。《公視主題之夜》將於1日(週五)晚間10時,播出紀錄片《你在監控我嗎?》(An Eye on You: Citizens under Surveillance),提醒民眾,透過手機和電腦的大規模監控行動正在進行,而且監控範圍已滲透到個人的私生活。映後,節目邀請中研院法律學研究所研究員兼副所長李建良和主持人蔡詩萍對談。
科技的發達帶動數位智慧,人們的生活也愈來愈離不開手機、電腦等數位3C產品,然而在享受便利之餘,個人的資訊安全卻隱藏著威脅,甚至可能暴露在掌握技術與權力的人手中。
《你在監控我嗎?》製作團隊費時2年,走訪監控專家、安全教授及谷歌、臉書等資訊大公司,結果發現所謂「隱私生活」(Private Life),自2001年911事件後就已開始崩解。當年美國總統小布希為了反恐,簽署了《愛國者法案》,實施監控計畫。美國在2001至2013年間,情報總預算增加一倍,高達到400億歐元;其中1/4全數撥給國家安全局。
美國前國安局高級官員湯瑪斯.德雷克坦承:「我們大規模監控美國人民,而且未經過批准,但我的長官卻說『你不懂,現在跟以前不一樣』『我們處於緊急狀』」,他也因此而被指控犯下叛國罪。為了「反恐」與「社會秩序公共利益」,隱私權成了犧牲品。
除了國家,更多的監控「眼睛」來自於臉書、蘋果、亞馬遜或是谷歌一類的資訊公司,用戶資料都是他們的「金礦」,4大巨頭更組成了GAFA,其市值超過1兆5千億美元,比世界上最大的4家石油公司還高。柏林安全研究實驗室負責人卡斯騰.諾爾博士指出:「我們不再是顧客,我們是商品、是資料。網際網路是一個資料買賣的市場,我們就像在公司之間交換的抵押品,這些公司會把資料拿來賣錢,但沒人知道這樣交易長期會有什麼後果。」
更新時間|2023.09.12 20:27 臺北時間
延伸閱讀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7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