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小家裡就窮,從來沒想過自己能夠擺脫貧窮,」她說:「他們給了我一個機會,我不想浪費這個機會,以後可能永遠不會再有這種機會了,所以我絕對不讓它白白溜走。」
Alana Baltzer身上穿著新買的保暖冬衣,桌上的食物是新鮮的蔬果,而非便宜的垃圾食物。她的躁鬱症現在好多了,她說,因為令她煩躁的錢的問題,去了一大半。哦,還有她正在申請唸大學,一邊找工作,希望半工半讀。
Baltzer口中的「他們」,是加拿大安大略省省政府。由於患有精神疾病,Baltzer女士沒有工作,原本仰賴政府提供的殘障津貼,每個月722加幣(相當於台幣1萬6千)過活。如今,在加入安大略省的保證收入實驗之後,她每個月可領1915加幣(相當於台幣4萬4千)。這個數字表面上看似優渥,但以加拿大當地的生活水準,卻低於貧窮線以下,還不到加拿大國民所得中位數的一半。
而這一份保證收入,Baltzer女士宣稱,「改變了她的生命」。
安大略省的脫貧計畫
「保證收入」又被稱為「全民基本收入」(Universal Basic Income,簡稱UBI),是一種不預設任何條件,只要是施行範圍內的人民或市民,皆可領取一定生活津貼的社會制度。由於這種經濟保障是無條件的,打破了現行多數體制邏輯,因此它對經濟制度、商業行為,勞動關係,甚至人與人間互動,都可能帶來根本性、多層次的影響。全球各地目前有多個國家或城市,推出不同規模的試辦計畫,以加拿大來說,安大略省在三個城市試辦的保證收入計畫,主要的目的是測試保證收入能否更快、更有效地使整個社會「脫貧」。
「加拿大(原本的)社會扶助系統太執著於追蹤這些人拿了錢之後去做什麼,而不是協助他們找回獨立和自信,」安大略省省長Kathleen Wynne在接受Fast Company訪問時說:「為了領政府的錢,你必須先填寫各式各樣的表格,通過層層官僚審核。」
目前多數國家所採取的福利政策,均是以殘障、低收、或失業為補助條件。為了避免遭人詬病為「養米蟲」,相關單位每每設下嚴格門檻,要求領取者必須證明自己沒有固定收入、沒有資產、沒有接受親友協助、也沒有支領其他補助等。在安大略省長Wynne的眼中看來,這些都是社福制度的隱性成本:「很多人為了證明自己沒工作,反而弄得比上班更累。」
資料來源:Fast Company, The Independ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