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肇任直言:「我原不了解那個年代,剛好聽大家討論灣生議題,又覺得陳舜臣的故事有趣,有機會和預算做這樣的項目,當然想嘗試。」雙方於是合作,由內容力撰寫企劃案、參與共同編劇、提供歷史諮詢,許肇任團隊則負責劇本改編、拍攝執行。
沒想到光是劇本就磨了1年多。陳思宇透露:「除了台灣電視史上沒有神探角色可參照,如何把推理劇中的詭計寫進文本,讓導演落實拍攝就很困難。」再加上故事背景,日本人、中國人都在台灣集結,充滿各種語言,歷史顧問得按脈絡在劇本註明,哪裡該出現日語?哪裡又該出現台語?再由語言老師翻譯成口語對白。
多語言的高難度表演,連男主角吳慷仁都擔心無法勝任一度婉拒:「當時拍完國片要馬上投入,看了時代背景和日文需求,怕接了會對不起這份工作。後來導演叫我不要怕、給我安全感,才決定參與。」考量演員訓練學習時間有限,最終許肇任決定運用演員原本就會的語言,再摻雜其他語言的台詞,「因為硬逼演員講某種語言會影響表演,不用刻意死背,表演才好發揮。」
吳慷仁補充:「但我還是很緊張,每天都在背日文。還好拍攝時導演只要發現問題,馬上就跟日文老師連線,請老師用Line傳一句話過來,讓我可以馬上背下來。」擔任歷史顧問的陳思宇,也感受到拍攝現場的壓力:「有一次導演臨時詢問劇中一本《三國演義》的書當年應該長什麼樣子?為了不出錯,我查遍資料才找到1946年版的《三國演義》。」
台裔直木賞作家 陳舜臣(1924--2015)
原籍台北新莊,出生於神戶市元町。父親於日治時期赴日經商,二戰結束,陳舜臣返台在新莊當了3年英文老師,1949年返回神戶經商,10年後開始寫小說,37歲以推理小說《枯草之根》獲江戶川亂步獎,之後發表推理小說、中國歷史小說,連獲直木獎、日本推理作家協會獎等獎項,與大阪外語學校學弟司馬遼太郎被譽為「歷史小說雙璧」,作品達一百六十多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