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9.02 13:08 臺北時間

【全文】《引爆點》剖析台灣 張艾嘉跨世代合作切入議題

mm-logo
娛樂
反對石化廠汙染的海上抗議場景獲得高雄當地漁會、居民等的協助。(左圖、右上圖為牽猴子提供)
反對石化廠汙染的海上抗議場景獲得高雄當地漁會、居民等的協助。(左圖、右上圖為牽猴子提供)
《引爆點》是少見以環保社運結合金權題材的台灣電影,透過類型電影的包裝,從偵查辦案的角度切入嚴肅的議題。
創作過程中,新生代編導夫妻檔王莉雯與莊景燊以深入訪談與諮詢,強化檢察官、法醫等角色的職人背景;監製張艾嘉、廖慶松兩位華語影壇重量級人士,也分別指導編劇與剪接。跨世代合作,為該片在商業市場中注入寫實關懷的元素。
警民對峙的海邊,反對石化廠汙染的怒吼聲中,一艘燃燒的漁船忽然衝出,船上自焚身亡的漁民阿海,瞬間成為抗議英雄。但法醫卻發現案情不單純,因阿海的腎臟竟會發光。
發光反應,是電影《引爆點》劇情懸疑的起點,也激起編劇王莉雯與導演莊景燊夫妻檔創作的開端。兩人在網路看到一則中國大陸新聞,報導豬肉發光事件,疑似豬隻吃了遭汙染的飼料導致。他們從照片發想,假設有人因環境汙染產生疾病,一步步鋪陳電影的故事。
反對石化廠汙染的海上抗議場景獲得高雄當地漁會、居民等的協助。(牽猴子提供)
喜歡《引爆點》結構與議題的影人張艾嘉,因提供劇本意見,獲電影監製之一的馬天宗邀請擔任監製,這也是她繼楊德昌《海灘的一天》後,時隔35年再度監製的台灣電影。關於編劇,張艾嘉強調:「人與人的關係,往往是因發生什麼事、處境不一樣,讓人性扭曲或堅持,環境與人性的衝撞就產生故事。有些年輕編劇看事情較單純,常不停重複一件事情,無法往前。但故事要推進,才能找到更寬廣的角度。」
為讓劇情有學理根據,王莉雯先從網路與法醫相關書籍蒐集資料,寫出劇本初稿,接著展開約一年的深入訪談與諮詢。她透露:「台灣出版了不少國外編劇詢問法醫有關死法與鑑識解答的翻譯書籍,於是我聯絡出版社,請他們提供專家聯絡方法,找到電影第一個法醫顧問—台大法醫研究所所長孫家棟教授。」
「如何讓屍體全身發光?」天馬行空的想像,遇上專家立即被打槍。王莉雯說:「戲劇效果要求放大,專家著眼的是合不合理與可能的原因。孫教授想到,可改成排毒器官腎臟,因常在腎中毒案例看到螢光。」此外片中檢驗海馬迴組織細胞判斷休克原因的台詞,是資深法醫蕭開平的靈感,雖然他知道正常檢驗不可能那麼快,但他看了劇本還開玩笑對王莉雯說:「這樣太慢,妳要像《CSI》那種神探。」
電影《引爆點》的法醫顧問之一蕭開平(中)與導演莊景燊(右)、編劇王莉雯出席影片特映。(翻攝自王莉雯臉書)
王莉雯認為,因影片獲文化部輔導金,與公部門或檢察官、法醫聯繫時,較容易取得信任。在她訪問時,導演莊景燊則從旁觀察人物或環境,「像是外貌、穿著、肢體動作、說話的速度、辦公室擺設,在執導時都有實際幫助。」
劇本編寫告一段落後,張艾嘉看到問題並指出:「我非常喜歡法醫男主角的冷靜與堅持,但角色一直出不來。」她也補充:「人的思維會帶動行為舉止,編劇可以透過一些細節動作描寫人物關係,而不是一直在說話。」提出建議後,她與王莉雯先以電話、接著當面溝通,隨時互動。
「張姐閱歷豐富,寫角色較立體,尤其男女主角辦案外、還有感情,因此加入個性對比與細節。」王莉雯後來甚至隨張艾嘉去上海,「張姐吃東西或換裝的空檔,想到什麼就告訴我。我像書記官,記錄檢察官想到的線索,整理好趕快給她看。」幾個星期後劇本定稿,後來更獲文化部優良電影劇本首獎。
張艾嘉為台灣新生代電影人跨刀,以多年的經驗提供劇本意見。
《引爆點》入選金馬創投後,一度找不到資金,陷入停擺。這段期間推動項目進行的馬天宗、莊景燊與王莉雯用時間換取資源的整合,先申請長片輔導金,後來高雄市的「高雄人」願意投資,台中市也有補助。
影片在去年7月開鏡,儘管莊景燊已有不少拍片經驗,但第一次執導電影仍面臨許多挑戰,尤其海上漁民抗議和群眾聚集祭拜的場面戲,都是難題。為此製片組提前一個多月下高雄,與當地居民、漁會建立交情,取得信任,拍片時也獲得協助。
拍戲前莊景燊先請繪圖師畫出漁船排陣、人群聚集的想像場面圖,讓劇組更有概念。
拍戲前莊景燊先請繪圖師畫出漁船排陣、人群聚集的想像場面圖,讓劇組更有概念。「大方向確定後,我花兩、三個禮拜設計分鏡,再和攝影師、導演組、製片組溝通,用準備充足的心情到現場。」
這場動員上千人次的戲,花了5天拍攝。因有陣列要排,怎樣讓船下錨後不亂漂、不相撞,固定穩妥,是最困難的。導演莊景燊說:「還好是白天的戲,不必打燈光,因此製片組、燈光組全部下水,一個人顧船頭、一個顧船尾。總共16艘船,三十幾個人在水裡。」拍漁民臨演的丟魚抗議戲時,「為避免魚鱗和魚鰭傷手,所有的魚都經過處理,還因為經費有限,魚丟出去後又再撈回來使用。」
這場戲動員上千人,為了讓漁船在拍攝時不晃動,工作人員下海幫忙定錨。(牽猴子提供)
另一場群眾聚集祭拜的戲,導演莊景燊也在開拍前把分鏡畫好。雖場面調度範圍很大,不過導演組很有經驗,把所有的戲拆成不同的部分,人員互相借調,精準執行完成。
影片進入後期製作,莊景燊與另一剪接師先按劇本,以首尾都是親情戲的結構粗剪。但資深剪接師、監製廖慶松卻強烈建議,以抗議開場,由男主角的情感戲收尾,再帶到俯瞰空景。莊景燊坦言 :「開始我坐立難安,想問『老師,這樣好嗎?』但廖桑(廖慶松)覺得應該更冷一點。沒想到張姐看了,也覺得這樣比較俐落。」剪接時廖慶松還提出「用剪感情戲的節奏來剪案情」,形成獨特的節奏。
監製張艾嘉(右)、廖慶松(左)各自在前期編劇與後期剪接給予協助。
《引爆點》劇本是王莉雯北藝大研究所畢業作品,擔任指導教授的廖慶松在影片入選金馬創投卻苦無金主時,主動建議申請國片輔導金,並擔任監製背書,影片才出現轉機。
張艾嘉與廖慶松都是台灣新電影重要人物,此次聯手監製具社會批判企圖的《引爆點》也別有傳承意義。張艾嘉說:「年輕人面對這個議題是勇敢的,在許多人一窩蜂做同樣的某種商業片的環境中,他們會是辛苦的,所以我希望努力讓新的觀眾看到不同的台灣電影,這很重要。」
導演莊景燊(左)與編劇王莉雯是夫妻、也是多年的工作夥伴。

精準執導 莊景燊小檔案

1973年9月26日出生於新竹市

學歷:北藝大電影碩士,主修導演

主要經歷:

  • 2005年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翻滾吧!男孩》製片、攝影
  • 2009年電影《父後七日》副導演
  • 2008年短片《愛瑪的晚宴》入圍台北電影獎短片類、入圍愛丁堡影展短片競賽
  • 2012年短片《美麗鏡界》 獲「全球華語大學生影視獎」首獎「年度金獎」

細節編劇 王莉雯小檔案

1977年3月4日出生於台北市

學歷:北藝大電影碩士,主修編劇

主要經歷:

  • 2009年電影《父後七日》女主角
  • 2010年迷你劇集《搖滾保母》入圍金鐘獎最佳連續劇編劇
  • 2011年電影《翻滾吧!阿信》入圍金馬獎最佳原著劇本
  • 2012年短片《美麗鏡界》 獲「全球華語大學生影視獎」最佳劇作獎
  • 2018年《引爆點》獲106年度文化部優良電影劇本獎首獎
更新時間|2023.09.12 20:27 臺北時間
延伸閱讀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7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