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在去年7月開鏡,儘管莊景燊已有不少拍片經驗,但第一次執導電影仍面臨許多挑戰,尤其海上漁民抗議和群眾聚集祭拜的場面戲,都是難題。為此製片組提前一個多月下高雄,與當地居民、漁會建立交情,取得信任,拍片時也獲得協助。
拍戲前莊景燊先請繪圖師畫出漁船排陣、人群聚集的想像場面圖,讓劇組更有概念,「大方向確定後,我花兩、三個禮拜設計分鏡,再和攝影師、導演組、製片組溝通,用準備充足的心情到現場。」
這場動員上千人次的戲,花了5天拍攝。因有陣列要排,怎樣讓船下錨後不亂漂、不相撞,固定穩妥,是最困難的。導演莊景燊說:「還好是白天的戲,不必打燈光,因此製片組、燈光組全部下水,一個人顧船頭、一個顧船尾。總共16艘船,三十幾個人在水裡。」拍戲時,漁民臨演的丟魚抗議,「為避免魚鱗和魚鰭傷手,所有的魚都經過處理,還因為經費有限,魚丟出去後又再撈回來使用。」
另外一場群眾聚集祭拜的戲,導演莊景燊一樣在開拍前把分鏡畫好。雖場面調度範圍很大,不過導演組很有經驗,把所有的戲拆成不同的部分,人員互相借調,精準執行完成。
進入後期製作,莊景燊與另一剪接師先按劇本,以首尾都是親情戲的結構粗剪。但資深剪接師、監製廖慶松卻強烈建議,以抗議開場,由男主角的情感戲收尾,再帶到俯瞰空景。莊景燊坦言 :「開始我坐立難安,想問『老師,這樣好嗎?』,但廖桑(廖慶松)覺得應該更冷一點。沒想到張姐看了,也覺得這樣比較俐落。」剪接時廖慶松還提出「用剪感情戲的節奏,來剪案情」,形成獨特的節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