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華爾街日報》報導,憂鬱症不同於其他疾病有明顯的生理徵狀可辨識,因此美國心理學家James W. Pennebaker的團隊選擇以憂鬱症患者的用詞進行分析,發現他們較常用第一人稱「我」,以及「必須」「應該」等較絕對性的語詞。
該研究認為,人稱代名詞反映出這個人關注的焦點。如果經常用第三人稱「他」「她」,表示對他人較感興趣,或者用「我們」,則是更重視情感連結。但較常用「我」,反映的是較多的自我關注。
而「必須」「應該」「總是」等較絕對性語詞,反映的是憂鬱症患者傾向於以非黑即白的方式看待事情,反映的是期待世界要照自己的方式運轉,一旦不符合期待,憂鬱就會悄然發作。因此專家也提醒,「想法越靈活越好。」
專家更借力使力,建議患者不如就從檢視說話方式來改變自己想法,例如遇上壞天氣打壞了精心安排的計畫,與其說「我就是這麼衰」「老是這樣」,不如改個說法「有時候天氣就是無法預料」「有時事情就是不湊巧」。也不妨求助親友,一起來檢視自己的用詞,請他們幫忙找出那些帶有負面消極意涵的字眼。
- 鏡週刊關心您,再給自己一次機會
- 自殺諮詢專線:0800-788995(24小時)
- 生命線:1995
- 張老師專線: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