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0.02 06:28 臺北時間

變相競爭而非合作!諾貝爾獎的規則該改一改了

mm-logo
文化
居里夫人是同時擁有諾貝爾物理獎、化學獎桂冠頭銜的唯一女性科學家。(東方IC)
居里夫人是同時擁有諾貝爾物理獎、化學獎桂冠頭銜的唯一女性科學家。(東方IC)
年度的諾貝爾獎得主在這星期會陸續揭曉。這個全世界最名聲最顯赫、地位最崇隆的獎項,可以說是對得獎者畢生的努力和貢獻的終極肯定。
不過,這個創立於二十世紀初(1901年)的獎項,到了二十一世紀有些部分似已不合時宜。在科學界,不少知名人士呼籲諾貝爾委員會對頒獎規定應該做出調整改變。
可以確定,過了這個星期,有幾名科學家將成為國際級的明星。
他們會得知自己成為諾貝爾獎物理、化學、生理或醫學的新科桂冠,隨之而來是生活上的巨大改變。除了領取高額獎金,他們在社會上也將受到禮讚尊崇。他們在科學上、乃至專業以外領域的發言,會更具有一言九鼎的分量。
不過現在也有不少人開始質疑這個為科學家「封聖」的頒獎,認定諾貝爾獎和現代科學研究的流程嚴重脫節。這些人認為,諾貝爾獎過於強調個人的成就,變相地鼓勵科學界相互競爭而非合作。在《衛報》的一篇報導中,整理了包括過去諾貝爾獎過去的得主在內,幾位知名科學家對諾貝爾獎科學獎項的看法。

過時的「舊版」科學

諾貝爾的獎項已脫離當初創辦者設立它們時的願景,極需要重新予以組織。它們所獎勵的是舊版的科學。
諾貝爾獎是公認國際最具權威性的年度獎項。(網路截圖,nobelprize.org)
自1901年以來,遵照瑞典製造商與發明家諾貝爾(Alfred Nobel)遺囑所設立的諾貝爾獎已經頒發出了超過十億美元的獎金,如今也是全世界公認地位最崇隆的獎項。
不過科學家對獎項頒發的專斷、缺乏公開透明不不少批評。
諾貝爾化學獎得主,英國皇家學會主席拉瑪克里西南(Venkatraman Ramakrishnan)曾形容諾貝爾獎「越來越像是樂透彩」,是「受裙帶關係所干擾」的全球頒獎體制的一部分。
英國皇家學會天文學家里斯(Martin Rees)則質疑諾貝爾獎的侷限性,認為它扭曲了大眾對科學的看法。他說,只有三個科學領域得到諾貝爾獎,「不只是數學,還有計算機、自動機器人、人工智慧、環境科學也都被忽略了」。
諾貝爾委員會在提名選拔過程的極度機密也受人詬病。聖地牙哥加州大學的基亭教授說:「你沒辦法知道其他還有哪些人被提名,也不知道是誰提名。我們只能聽著他們從講台上宣布,這神聖不可侵的流程就像是在任命新教宗一樣。」
天文物理學家基廷,2018年出版的新書探討了諾貝爾獎科學獎項當今的危機。(網路截圖,libraryshopsd.org)

得主限定三人以下

早期科學獎項的得主,例如居里夫人、狄拉克、或愛因斯坦,他們在當時的科學環境下,可以憑藉個人的研究而在量子物理或相對論等領域得到重大突破。但即便如此,仍有幾個明顯的遺珠之憾,像是周期表的創建者門德列夫或是發現核分裂的邁特納,都是應得獎而未得的二十世紀重要科學家。
邁特納(Lise Meitner,1878-1968),出生於奧匈帝國的維也納。她對於核分裂的理論解釋為後來的核武與核能發展奠定了基礎,曾三度獲諾貝爾物理獎提名,始終未曾獲獎。(網路截圖,wiki)
更糟糕的是,諾貝爾委員會的一些相關規定讓獎項頒發益發不公平。比如說,同一年同一個科學獎項的得主不得超過三人。最明顯的例子是2013年獲獎的希格斯(Peter Higgs)和恩格勒(François Englert),他們的理論研究促成了次原子粒子希格斯玻色子(Higgs boson)的發現,以及它在宇宙質量分配的重要角色。
不過事實上,包括希格斯和恩格勒在內,這項理論研究是由六名科學家共同進行的。六人之中,英國的基伯(Tom Kibble)已經在2016年過世,另一位美國布朗大學的古拉尼(Gerry Guralnik),則是基亭心目中的諾貝爾獎最佳人選。但是,他們都未能獲獎。
類似的情況在去年再次重演。諾貝爾物理獎頒給了第一次成功觀測到重力波的研究。說明這項發現的論文總共有上千名科學家聯署參與。諾貝爾獎只表揚了其中三位科學家。
一個獎項最多三人的規定,對科學界如今已不合時宜。基亭認為,這不只是不公平,「也強化了外界的刻板印象,認為科學是由一兩位孤獨的天才──通常是白種人、男性──獨力進行,背後沒有支持他們的具大的網絡。」
過去歷史上,只有兩位女性得到諾貝爾物理學獎。
2017年諾貝爾物理獎共三人獲獎,他們所發表探索重力波的論文聯署作者超過1000名科學家。(網路截圖,nobelprize.org)

科學家是孤獨天才?

在此同時,孤獨天才的神話,往往把諾貝爾的新科桂冠,馬上提升到類似神格的境界,這對科學也可能有害。
哈佛大學科學史教授歐芮斯克斯(Naomi Oreskes)說:「這反映了人們對科學的錯誤印象,把科學歸功給具有超乎自然能力和智慧的個別科學家。但是實際上,現代科學大致而言是團隊工作。」
科學家們也提醒我們,即使是最優秀的科學家他們的專業領域也非常狹隘,但他們對一般議題的意見,卻可能有不見得相襯的特殊份量。他們在其他非專業領域有可能支持怪異、離經叛道的主張,甚至濫用諾貝爾桂冠的頭銜。
舉例來說,以超導體研究在1973年獲得諾貝爾物理獎的挪威科學家賈埃弗(Ivar Giaever),否認全球暖化對地球有任何的影響。發明電晶體而為今日矽谷奠定基礎的英國科學家肖克利(William Shockley),則是以諾貝爾桂冠的身分,宣揚人種先天智力差別的理論。實際上,歐芮斯科斯提醒我們,肖克利在這個領域「既非專業,顯然也沒有智慧」。
評論者認為,要改善目前的情況,其實有一個簡單的方法,那就是開放將諾貝爾獎頒發給組織性的得主,過去和平獎的得主已有先例,像是2007的和平獎則是由前美國副總統高爾和跨政府氣候變遷委員會(IPCC)共同得獎,紅十字會也曾以團體身分獲獎。諾貝爾委員會也許未來也應該考慮藉由表楊科學團隊的合作,幫助大眾打破「科學家必須是孤獨天才」的神話。
參考資料:The Guardian
更新時間|2023.09.12 20:28 臺北時間
延伸閱讀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7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