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瓦波說,電影像他的玩具,拍每部作品都像做實驗。他不諱言是網路重度使用者,擅長利用網路工具,「 我感興趣的是社交媒體和網路工具如何改變人與人的關係,因此把相關題材放在電影裡。例如網路霸凌是現代才有的現象,所以短片《認同請分享》(Thank You For Sharing)便以這個為主題。」
他認為,就創作者的角度來看,這個時代是獨立電影導演的黃金時代,可以用更簡單的方式把作品呈現給大眾,不用依賴大公司或製作公司。「 過去觀眾在戲院才看得到作品,而且業者認定會賣座的片才有機會上映。現在不需要中介者,只要有管道就行,且可以立即知道觀眾是否喜歡。」
他以首部長片《愛情悄悄來過》(36)為例,該片不是在戲院、而是在會議室放映。「售票就在臉書開活動專頁,結果獲得很大迴響。我很開心,覺得活在這時代很幸運,用這種方式就可以讓大家看到我的作品,不必去求戲院。」
此外, 《瑪麗快樂真快樂》(Mary Is Happy, Mary Is Happy)是納瓦波用410則推特(Twitter)所創作的實驗小品。他喜歡推特的發文和閱讀的節奏,曾表示導演就像神一樣,喜歡的故事保留,不喜歡的就刪掉。
不過拍攝《瑪》片時,由於靈感來自他的推特追隨者,因此他堅持不能漏掉任何一則貼文,「那些文字反映了生活,有時難免會很無聊、很不討喜,即使如此也不能省略掉。」
至於《明天,最後一天》(Die Tomorrow)則在宣傳前期、發起粉絲在臉書大頭貼換上標記出生年份的特效框,成功打入年輕市場。藉由這些工具, 「想呈現什麼形式的作品都可以,但切記要做足功課,才能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