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覺得幸福是由外在事件驅使,但其實人類有幾個內在特性,才是決定容不容易幸福的關鍵。說得更嚴重一點便是:人是天生難幸福的。
沒有seafood、沒有失控的正向思考,幸福是一門要學習的科學
每個人從小到大,應該都會許過一個願望:希望自己可以幸福快樂。大家都希望自己可以幸福,可以常常快樂,但到底怎樣才能達到這個目標?關於這個問題,哲學家、文學家、藝術家都有他們的答案,心理學家當然也有。正向心理學,就是以科學方法驗證,瞭解人要怎樣幸福快樂的一門學問。換句話說,正向心理學,是一門談如何讓人幸福快樂的科學。
很多人一聽到正向心理學,都直接聯想到:「你要教我如何正向思考嗎?」之前我們設計正向心理學的工作坊時,有些學員聽到課程名稱,便問:「是覺得我不夠正向嗎?為什麼要我去上這門課?」由此可見,大眾對正向心理學有很大的誤解。
正向心理學不教你怎麼正向
先來聊聊正向思考吧,其實心理學並不特別教正向思考,有心理學家的研究顯示,重點應該是在:能不能換一個角度思考。所以如果是一個非常負向的人,老是覺得自己做什麼事,別人都不喜歡,不管怎麼做都不會成功,那這時他確實需要換一個角度,也就會需要換成所謂的「正向思考」。
但他如果本身就很正向思考了呢?這時候便要反過來,讓他多想想失敗的可能性,並考慮這件事或許不那麼理想,需要將變數考量進去。有研究發現,如果在規劃一件事時,可以同時從這兩個方向思考,事情成功的機率會比較高。所以正向思考並不是無敵的,心理學家也不會一直叫人正向思考,如果叫一個已經很正向思考的人,再更正向的話,豈不是變成自我感覺良好?凡事過與不及,都是不好的。
由零到正的心理學
為什麼正向心理學現在會這麼熱門?由於早期心理學,主要都在關注偏負向的心理狀態,像是憂鬱、焦慮、壓力...等。但是大家想想,如果沒有這些負向心理狀態,就可以說自己是心理健康嗎?用一個數值的方式來想像,如果焦慮、壓力、憂鬱這類的心理狀態用負數值來表示,沒有這些負向狀態後,也只不過是回到零點罷了,不會變成正值。
可是人們都希望可以幸福快樂、生活美滿、個人成長和自我實現,這些偏正向狀態,才是絕大部分的人所追求的。所以大約從1998年賽利格曼(Martin Seligman)擔任美國心理學會會長時,他就認為心理學界過往太關注人的負向狀態,因此大力提倡要關注怎麼讓人更好的方法,大力推廣後累積了不少收穫。
為什麼幸福需要學習?
很多人或許會嗤之以鼻,覺得為什麼幸福需要特別學習?大多數的人以為,幸福是因為生活中遇到或是發生了一些事件獲得的,所以幸福與否,是靠自己創造,或因機緣運氣促成,跟心理學無關。也就是說,很多人覺得幸福是由外在事件驅使,但其實人類有幾個內在特性,才是決定容不容易幸福的關鍵。說得更嚴重一點便是:人是天生難幸福的。什麼!?每個人都想追求幸福,但卻天生難幸福?這合理嗎?我在這裡想跟大家分享兩個人的心理特性。
先請大家想兩個問題,做一下估價:
如果有藥廠想請你測試一顆新研發的藥,但是吃下這顆藥,有萬分之一的致死率。請問藥廠必須要付你多少錢,你才願意吃下這顆藥?不能不吃哦,一定要開個價,請大家先想下大約的金額。
接下來請再想第二個問題:如果你原本就有個疾病,而這個疾病會有萬分之一的致死率。現在藥廠發明一種新藥,可以解決這個疾病,你原本背的萬分之一的致死風險,現在只要吃了這顆藥就會消失,你願意花多少錢來消除這個風險?也一樣請想個價格。
大家有發現這兩個問題差在哪裡嗎?兩者皆是關於萬分之一的死亡率,差別在於:一個是「造成」你萬分之一死亡率,這對人來講就是種損失。因為原本沒有這萬分之一,但吃下藥便會多出來;另一個則是讓萬分之一死亡率「消失」,這對人來講是種獲得,消除了萬分之一不好的機率。
我過去在很多場合問過這兩個問題,關於第一個造成損失的問題,開價通常非常高,從幾十萬到上億元都有。但第二個問題,大家願意花的錢,大約是幾百到幾萬元,甚至有人不願意花錢。你剛剛的估價也是這樣的嗎?
失去的才最美好
這便是人的第一個天性:對損失比獲得還要在意。很多類似的研究都出現一樣的結果,不管是什麼東西,失去的時候都比獲得還在意許多。所以才會有:「失去以後才懂得珍惜」、「舊愛才是最美」這些說法。為什麼會這樣?因為已經失去了,所以就會覺得比較有價值。那這跟幸福快樂又有什麼關係?
假設我們一生中,會發生很多大大小小、好好壞壞的事件,像是禍福相倚,有一半損失一半獲得,理論上應該最後要持平才對,就是一加一減。但剛剛說的第一種人類天性,由於我們對損失的感受,比獲得還要大,所以即使好壞事發生的機率是一半一半,但因為我們比較在意壞事、在意損失,所以壞事就會被放大,容易變得不快樂。
天生記牢壞事
第二個特性,就是我們容易注意、記得壞事。請大家先想像自己是一匹生活在草原上的快樂小羚羊。有一天風和日麗、天氣晴朗,你不用上班,想出去玩,很快樂地奔跑遊玩著。跑到河邊時忽然遇到一頭獅子,他想吃掉你!那該怎麼辦?
趕快逃啊,努力驚險地終於逃出,沒被吃掉。過了幾天,又是一個風和日麗天氣晴朗的天氣,你又想出去玩,請問,你還會回到之前那個遇到獅子的河邊玩耍嗎?一定不會,因為去了就有可能被吃掉,當然要記得危險的地方不要再去。壞事,也就是對生存會有影響的事件,生物體為了生存,就是要牢牢的記得,這樣才能活著。可是人類基本上已經沒有天敵,我們的敵人常常是其他的人類。在這種情況下,這種對壞事記牢牢的生物體天性,就會變成是不容易幸福快樂的障礙。
剛剛談到人類的兩種心理特性,一個是對損失比較在意,第二個是容易記得壞事,所以人類天生不容易幸福快樂。但這樣豈不很慘嗎?大家都想幸福快樂,偏偏天性使然。還好人類能夠透過後天的學習與練習,得到克服這種天性的方法。只要瞭解可以幸福與快樂的關鍵,並加以練習,就能克服「天生難幸福」的缺點。所以練習幸福,就像騎腳踏車一樣,沒有人天生會騎腳踏車,但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我們的身體就會自動知道怎麼騎,而且就算過很長一段時間沒騎,也不會忘記。
幸福人的關鍵之一:維繫良好人際關係
既然正向心理學是要人學習,怎麼樣才會幸福快樂,那到底要學什麼?什麼才是重要的?有時候,真正的關鍵其實我們早都知道,只是忽略了而已。
有一個研究從二次世界大戰前就開始,至今持續了80年。現任的主持人羅伯.沃丁格已是第四任研究主持人。一個研究要延續這麼長時間,是非常困難的事,他們到底想研究什麼呢?事實上,這個研究的目的很簡單,就是要知道:會讓人的一生感到幸福快樂的關鍵是什麼?
他們持續追蹤上百個人的生命歷程,等他老了以後,再看哪些因素會決定他晚年幸福的感受。1938年這個偉大的研究計畫開始進行,研究者先在哈佛大學內,找了一群學生當受試者。大家可以想像哈佛大學的學生都是聰明、家裡有錢、教育程度高、地位高、健康、外向,可以說是天之驕子。但該研究同時也找了另一批人,是在波士頓貧民區或弱勢家庭出身的孩子,他們普遍貧困、教育程度低、弱勢、健康程度也略差。
該研究找來極端的兩群人,從他們年輕時就開始紀錄,一直到他們老去,仍每隔兩三年就去調查一下他們的健康、婚姻、收入、犯罪、心理狀態...等等。分析當他們八、九十歲時,覺得自己這一生幸不幸福的關鍵,究竟是什麼?
結果很有趣,一生會不會幸福,跟他有沒有念哈佛大學無關;有沒有錢也無關。重點在於,是否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跟互動?這裡的人際關係,指的並不是要有很多朋友、常常出去交際應酬,良好的人際是指他們跟家人、朋友,是否有良好的互動,而非指互動人數的多寡。
有良好的人際關係會使人感到幸福,這點其實並不令我感到驚訝,最讓我感到驚訝的是:他們想知道人在八十多歲時的身體健康情況,可以由什麼指標預測出來?很多人可能都覺得,應該是從該受試者年輕時的運動情況、健康檢查來預測他老年的身體健康。但是這個研究發現,八十歲時的健康情況,可以由五、六歲時的人際關係預測出來。換句話說,跟家人朋友維持著良好的互動,不僅讓你感到幸福,還會讓你身體健康。
大家可以試著回想,如果要你描述三件感到幸福的事,你會寫什麼?我之前在上課時,請大家寫出「令自己感到幸福的回憶」,事後統計這些被描述的經驗當中,最常出現的詞不是金錢、也不是事業,而是孩子、家人。也就是說,幸福其實距離我們並不遠,只是經常被我們忽略而已。
不需捨近求遠的幸福心理學
我在學習正向心理學時,經常覺得這門知識是時常提醒著我,要我記得幸福快樂的要素其實都在身邊,不需要捨近求遠。當然正向心理學談的不只是人際,還有關於意志力、成就、復原力、感恩、樂觀...等等,每一項都能幫助我們有更好的方法面對人生。未來有機會的話,再跟各位進一步聊各種讓人感到幸福、正向的要素。
今天瞭解其中一個幸福關鍵後,記得主動跟你的家人或朋友聊聊天吧,而且要是當面的哦,這樣就能讓你們兩人,都能擁有一個幸福時刻。
下週第2集,我們要聊的是人是如何決定花錢、花在哪裡會比較快樂的──金錢心理學。下週五我們在《鏡文化為你朗讀》頻道上見。
推薦閱讀:
聽「鏡文化 為你朗讀」聲音頻道
- 用iPhone訂閱:goo.gl/WQVkRS
- 若為Android系統使用者,可下載Podcast Addict或其他聆聽Podcast的軟體,並搜尋「鏡文化 為你朗讀 / Mirror Culture」
還不知道什麼是Podcast?
Podcast(播客)是一個可以用手機訂閱的聲音頻道。訂閱「鏡文化為你朗讀」後,只要有新節目,手機就會自動幫你下載。讓我們的聲音,陪你度過各個你通勤、跑步、洗碗的零碎時間。網頁版的用戶,也可以鏡週刊文化版官網,看到我們最新的節目。
💗 給我們5顆星的評價跟愛的鼓勵:goo.gl/yzh6V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