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款最熱門的App「人貓交流器」,不但能翻譯貓發出來的叫聲的意義,據說還可以根據貓的年齡、性別,選擇不同的翻譯小幫手來發聲。簡介寫得無所不能,但這個翻譯器到底有沒有用?
無論是說「自己的寵物很善解人意」、集資發明「動物語言翻譯器」,或是嚮往哆啦A夢的特別道具──「翻譯蒟蒻」,這些都是因為人類期待能夠翻譯動物的話,和動物們說話。
在回答動物是不是真的善解人意?或是翻譯蒟蒻是否真的能上市之前,我們必須先解決一個更大的問題──「動物有沒有語言?」「語言好好玩」的第1集,就要為各位翻開哆啦A夢的百寶箱,拿出翻譯蒟蒻,和大家談談動物到底有沒有「語言」?
動物語言翻譯器?!
在我養了家狗樂透之後,對於「動物有沒有語言」的議題就更感興趣了。雖然世界上沒有哆啦A夢、更不可能有「翻譯蒟蒻」,但我試了很多坊間的「動物語言翻譯器」。只不過這類的產品,似乎對我們家的樂透一點用也沒有。
基於好奇,我也上網查這類「動物語言翻譯器」對其他動物是否有效。一款最熱門的App「人貓交流器」 有相當多人介紹,它的說明看來也非常吸引人,不但能翻譯貓叫聲的意義,據說還可以根據貓的年齡、性別,選擇不同的翻譯的小幫手來發聲。簡介寫得無所不能,但這個翻譯器到底有沒有用?目前看到的實測結果多半是…你可能希望你家的貓走過來,牠卻跑去吃飯了…。
所以無論是我們家樂透或網路實測,似乎都證明:目前坊間提出來的動物語言翻譯器,似乎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話說回來,既然人類那麼期待發明出「動物語言翻譯器」或是「翻譯蒟蒻」,是不是代表大家或多或少,都同意動物擁有「語言」能力呢?不然為什麼我們要「翻譯」?
動物有沒有語言?
關於「動物有沒有語言」的討論相當多,我們為各位整理支持方和反對方的說法。簡單來說,支持方認為:動物擁有語言能力,並舉了所謂的「動物語言」或「生物語言」的學說來佐證。反對方則認為,「語言」是只有人類才擁有的能力,也是人之所以為「人」的特殊性。
支持派:動物有語言!
支持「動物是有語言的」一方,舉了很多不同種類的動物來支持他們的說法。例如,研究指出蜜蜂有所謂的「舞蹈語言(Dance Language)」。發現蜜蜂能透過「舞蹈」來告訴同伴食物的「方向」和「距離」,目前已經發現一種叫作「搖臀舞(Waggle Dance,有人翻為「搖擺舞」)」;一種叫作「環繞舞(Round Dance,有人翻為「圓舞」)」。倘若蜜蜂的品種不同,舞蹈的方式也會不大一樣。
許多支持者也以鳥類為例。科學研究顯示,鳥類可以用鳴叫來傳遞特定的訊息,警告侵略者來襲的叫聲,和求偶時的叫聲就不一樣。更有趣的是,有些研究發現鳥類也有「方言」;即使都是麻雀,但不同地區的麻雀,可能會有不同的叫聲,就像我們會有台北腔、台中腔、高雄腔一樣。
大家最熟悉、也最常聽到的動物語言,大概就是「肢體語言」,研究更集中在人類所飼養的寵物:貓、狗等。無論家裡有沒有寵物,都一定聽過:狗搖尾巴代表心情好、貓耳朵前傾表示警戒之類的說法。 除了剛剛提到的「舞蹈」、「鳴叫」、「肢體動作」,還有人提出動物有所謂的「色彩語言」、「超聲語言」等等,用來支持「動物有語言」的說法。
支持動物有語言目前看起來最有力的證據,大概是前一陣子剛過世的大猩猩KOKO。KOKO是一隻生長在美國的大猩猩,Stanford大學的Francine Patterson教授在KOKO一歲時(1972)就開始教導牠美國的手語。根據飼養牠的訓練師表示,KOKO在46歲的生涯中,學會超過1,000種不同的手勢,也可以理解高達2,000個英文單字。
若瀏覽KOKO的專屬網站,便可以看到許多KOKO用手語來表達牠的需求、希望的影片。此外,KOKO也能用手語表達牠的心情。之前KOKO的好朋友影星Robin Williams過世時,牠就用手語比出了「我很難過」。 若是如此,KOKO的例子是不是真的可以證明動物有語言呢?
反對方:那真的是「語言」嗎?
對於反對方而言,只有人類獨有「語言」能力,其他動物都沒有。當然,上述支持方談的例子他們都同意,只是他們認為,肢體動作、鳴叫、色彩、氣味等等,仍和人類的「語言」有很大的一段差距。
畢竟動物使用的這些方式,能夠傳達的「訊息」相當有限。蜜蜂的舞蹈只能傳達食物的位置,卻不能求偶;鳥類的叫聲可能只有幾種特別功能;貓狗等的叫聲,多半只能傳達情緒或是表達簡單的需求而已。目前沒有任何研究能夠證明貓、狗能夠用「喵」或「汪」組成一個有複雜意義的句子,像是「今天我心情很差,我不想吃飯」之類的。
因此,支持方所舉的例子,只能算是一種和其他同伴傳達「訊息」的「溝通工具」而已;若將它們稱呼為「語言」,便是將「語言」當成很廣義的名詞來看待。反方認為這些例子比較偏向動物之間的「溝通」(communication),充其量是動物之間溝通用的訊息而已,屬於「動物行為學」的研究。
而所謂的「語言」、「language」,應該更明確的定義為──人類具有系統性、有創造性的一種溝通、交際工具。人類的語言比剛才論及的動物行為複雜許多,從最基礎的生理需求(求偶、呼喚、找食物、警示等)到更高等的溝通(傳達心情、訴說故事、文學創造等),都可以透過「語言」來表達。而人類在既有的語言系統下,也可以因應不同的狀況「創造」出不同的語言。相較於動物行為,人類的「語言」是很有系統性、規範性的,它會不斷的改變,具有創造力。目前為止,不僅動物沒辦法使用像人類一樣的「語言」進行溝通,牠們的生理構造(如腦部構造)也和人類大不相同。
至於剛剛提到的美國大猩猩KOKO呢?如果其他動物無法,但KOKO的例子應該可以證明,至少大猩猩具有人類的語言能力了吧?實際上,許多學者質疑KOKO到底是真的「理解」手語,或者只是一種展演。即便我們假設KOKO真的能夠理解、並使用手語,牠並沒辦法用這套手語跟其他猩猩同伴溝通,且這套手語也是建立在原有的美國手語系統之下。更何況,目前學界普遍更可信的說法是,KOKO並沒有真的掌握「語法」能力,牠的語言能力仍遠不及人類幼童。因此我們只能說,KOKO有能力學習人類的美國手語,但仍和所謂「人類語言」有很大的差距。
動物有沒有「語言」?看你如何定義「語言」
關於「動物有沒有語言」的論辯,其實正、反方都沒有否定上述蜜蜂、鳥類、大猩猩的例子。讓他們意見分歧的,其實是在於我們對「語言」這詞彙的定義不同。
倘若你認為「語言」是個廣義名詞,包含所有讓生物體之間達到溝通能力的話,那上述的蜜蜂、鳥類等等,都在使用「動物語言」。而如果照目前學界來看,「語言」或許是被視為一個較狹義的詞彙,用來指涉人類獨有的「有系統性、有創造力、有規範性的符號系統」,是人類重要的溝通工具之一。
無論你是以廣義還是狹義來定義「語言」,我們都可以肯定,即使真的「翻譯蒟蒻」或「動物語言翻譯器」誕生了,我們也不可能像哆啦A夢一樣,和動物們進行像和人類一樣的對話,這是因為人類的「語言」和動物的溝通方式有很大的不同。未來有可能做到的,或許就是翻譯出家裡貓狗的叫聲、行為,不過也大概也僅限於牠們當下的情緒,或是希望傳達的簡單訊息,像是「肚子餓」、「危險」、「陪我玩」之類的。
其他可能性?
除了上述提到的基礎動物行為,最近有越來越多有趣的生物研究提出新發現。例如有團隊分析蝙蝠的「叫聲」後,發現蝙蝠每天70%的叫聲都在抱怨或是和別的蝙蝠「吵架」 ;或是鳥類會學習別人的方言;海豚或虎鯨可以用不同叫聲組成不同意義。這些發現是不是代表動物的廣義「語言」,其實有高度系統性或創造力?未來我們再開專題來討論。
這一集〈翻譯蒟蒻〉簡單為各位介紹「動物有沒有語言」的正反兩方說法,也算是為本節目的「語言」下個簡單的定義。下一集〈圈圈叉叉三角形〉將會帶大家玩個小遊戲,討論語言和文化之間的奧祕。我們下週見!
聽「鏡文化 為你朗讀」聲音頻道
- 用iPhone訂閱:goo.gl/WQVkRS
- 若為Android系統使用者,可下載Podcast Addict或其他聆聽Podcast的軟體,並搜尋「鏡文化 為你朗讀 / Mirror Culture」
還不知道什麼是Podcast?
Podcast(播客)是一個可以用手機訂閱的聲音頻道。訂閱「鏡文化為你朗讀」後,只要有新節目,手機就會自動幫你下載。讓我們的聲音,陪你度過各個你通勤、跑步、洗碗的零碎時間。網頁版的用戶,也可以鏡週刊文化版官網,看到我們最新的節目。
💗 給我們5顆星的評價跟愛的鼓勵:goo.gl/yzh6V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