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妮爾在《連線》的專欄文章裡說,不能排除臉書在暗中鼓動這個「十年挑戰」熱潮的可能性。因為兩組相隔固定時間所拍的照片,有可能被用來訓練軟體了解人的臉孔如何隨著時間變化。這對改進臉部辨識系統大有幫助。
不過也有一些評論指出,臉書早就擁有這些照片。任何人上傳照片到社群媒體,它的軟體自動會知道照片的張貼時間、地點等數據,甚至知道照片裡有哪些朋友。它根本不需要大張旗鼓收集不同時間的對照相片。
臉書公司本身也否認和「十年挑戰」有任何干係。它的聲明裡說「這是個是用者生成(user-generated)而自行擴散爆紅的梗圖」,「這些梗圖使用的是既存於臉書的照片. . .。順便提醒,臉書的用戶們隨時可以選擇開啟或關閉面部辨識。」
臉書在社群網站上回應網友對臉書藉「十年挑戰」挖掘數據的質疑。
不過,歐妮爾認為,即使臉書沒有操弄利用這個網路熱潮,但是過去社群媒體利用心理遊戲、趣味問答、或是梗圖製作來蒐集數據的例子屢見不鮮。同時她也認為,隨著攝影鏡頭、感應器的無所不在,蒐集和研究面孔隨年齡變化的資料是不可避免的趨勢。
另一方面,利用臉書照片來訓練面部辨識演算法也非必然是壞事。比如說,具有辨識年齡變化的演算法,未來可以應用在協尋失蹤兒童。去年印度新德里警方曾經宣布,他們在四天之內,透過面部辨識系統追查出了近3000名失蹤兒童。由於小孩子的容貌特徵在失蹤期間可能出現變化,可靠的辨識系統對追查失蹤兒童大有幫助。
因此,不論「十年挑戰」的起源或幕後意圖是什麼,它的用處並不止於博君一粲。我們對自己創造和分享的資料應改有更多了解,包含它們被使用的權限,以及可能被運用的目的。
參考資料:Wired, Vo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