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昨天被掌摑,她也略停頓後說,「昨天臉上,一整天都麻麻的」。鄭麗君還特地帶了衛城出版的《無法送達的遺書》,希望鄭惠中能看看這本書,或去國家人權博物館看一看,希望大家用柔軟的心及同理心來了解過去人權的受害是不分族群、統獨、左右,千萬不要輕易地用標籤化來掩蓋這件重要的事情。
鄭麗君表示,個人是否提告、接受道歉,都不是事情的重點,但這不表示政府遺忘有責任讓人民免於暴力的恐懼,而是希望藉此讓台灣社會共同學習這個得來不易的民主,也共同學習民主。
她也說,看到昨天鄭惠中對外兩度說明,發現她對中正紀念堂的轉型有所誤解,且提出不符合事實的資訊,作為主管機關,她有責任跟大家說明,「中正紀念堂的轉型不能簡化為去蔣化,而是再民主化」,涉及了組織及空間轉型,主要是為了回應轉型正義,但同時也是國家可追求的首都願景,每年都很多人為了藝文展覽而來。
鄭麗君說,推動中正紀念堂轉型已經經過1年多的社會討論,不同意見都曾坐下來理性討論,經12場願景工作坊後,也凝聚了可選擇的2個方案,已送入行政院等待跨機關的協商,整個推動轉型的過程,涉及組織法、涉及行政、立法的審議,代表不同政黨、公民都有參與空間,希望不要簡化為去蔣化,用標籤方式來引起社會衝突。
她也強調,部分人把轉型正義動輒說是撕裂族群、撕裂社會,這是對於轉型正義目的「不合理的標籤化」,恐對於台灣過去以國家暴力造成人權大規模受傷的傷痕歷史本身,是二度的傷害;她要特別向親愛的台灣朋友說,「轉型正義目的不是在去除任何領導人的歷史記憶,正是要替大家了解、還原刻意被選擇遺忘的、大規模人權受害的歷史,這不是受難者跟家屬的歷史,是這個土地上的人共同的歷史」,因為過去威權受害的歷史,受難者不分族群、統獨、左右,因此轉型正義還原歷史、理解歷史的過程,也是超越黨派、統獨、族群的。
鄭麗君說,經此事件,台灣社會有高度共識,暴力是不對的,不論公私領域,任何事後的主張跟理由,都不能合理化暴力行為,「我們有充分言論自由,都可以自由表達,但不能以暴力形式加諸別人身上,公共議題應該回歸理性討論」,所以她第一時間在臉書表達的「個人受辱事小,民主不容傷害」,呼籲多元意見都可表達,但不能以暴力為之,不能複製任何暴力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