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和青少年觀眾是寇斯利克關注焦點。他上任前,柏林影展已設立兒童短片單元「Kinderfilmfest」。有感於青少年觀眾常被忽略,寇斯利克於2004年又增設了適合青少年的單元。
3年後,他把「Kinderfilmfest」整併進新的競賽單元「Generation」,並畫分為「新世代兒童短片」(Generation Kplus)和「14plus青少年世代」(Generation 14plus)兩大類,此舉讓兒童和青少年的觀影人次,從原本的15,000名、增加至去年的7萬人。
寇斯利克熱愛美食,寫過以貝果為主題的書,擔任記者期間也在雜誌撰寫有機飲食的專欄。他上任後,於2007年增設「美食電影」(Culinary Cinema)單元,這在當時是創舉。
第1年他們邀請頂尖主廚到現場,以電影為靈感準備餐點,映後給觀眾享用。當時有些影評人把這項活動批得體無完膚,如今「美食電影」已成為柏林影展票券完售速度最快的單元,還引起其他影展仿效。
寇斯利克想藉此單元傳達與飲食相關的社會議題。他強調:「人們享用食物的同時,也要思考背後隱含的意義,甚至可能牽涉政治。」幾年前,一部有關美國食品議題的紀錄片《美味代價》(Food Inc.,)便是在柏林影展映演,該片揭露美國農產和畜牧業者在商業利益與政治間的糾葛。
柏林影展期間舉行的歐洲電影市場展(European Film Market ,簡稱EFM),在寇斯利克主導下擴充硬體設備,除了版權交易,也安排與跨國製作相關的論壇或會議。EFM的規模目前是全球第2,僅次於坎城電影市場展(Marche du Film)。
至於隸屬於柏林影展的世界電影基金(World Cinema Fund,簡稱WCF)協助很多導演拍片,包括2009年金熊獎作品《懼乳:傷心的奶水》(The Milk of Sorrow),以及泰國導演阿比查邦獲坎城金棕櫚獎的《波米叔叔的前世今生》(Uncle Boonmee Who Can Recall His Past Lives),都曾接受WCF補助。
隨著本屆柏林影展落幕,寇斯利克將交棒給兩位繼任者:前盧卡諾影展藝術總監卡洛切斯川(Carlo Chatrian),專責策展和選片;前德國電影協會理事長瑪麗葉特里森貝克(Mariette Rissenbeek),負責影展營運。
雖然寇斯利克任職期間也因競賽片水準和整體節目的規畫方向,屢受外界批評。不可否認,他所留下的電影遺產將與柏林影展共存,在未來幾年內持續發揮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