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8年的《大家一起照鏡子》起,導演傅榆開始以紀錄片關注政治,但她強調,「不是對政治有興趣,而是這是我很困惑的事。」
傅榆來自偏藍背景的家庭,以往對228、白色恐怖的歷史近乎無知,又因討論陳水扁讓她與朋友對立,因此厭惡政治。但喜歡紀錄片的她,報考南藝大音像紀錄研究所前,看到老師郭力昕分析台灣紀錄片去政治化的文章,認為拍紀錄片是認識不知事務的途徑,台灣也缺乏探索當下政治的紀錄片,所以她從訪問身邊的人出發,交出研究所畢業作《大家一起照鏡子》。
片中傅榆藉著訪問父母與同學的父母,了解上一代政治立場對立的形成原因,彼此對照。「但拍完後我的困惑沒解除,只是從藍藍的世界走出來而已。」走出來看到另一個世界的傅榆,還想知道年輕世代受怎樣的影響,所以拍了下一部紀錄片《藍綠對話實驗室》(以下簡稱《藍綠》)。該片之後,她雖大概知道台灣內部問題在哪,但還有外部因素,所以想繼續探究。「就是這樣解決困惑,又產生新的困惑,推著我一部部拍下去,一直到《我們的青春,在台灣》。」
2011年《藍綠》拍攝前期,部分受訪年輕人對政治傾向沒深入認識,討論常陷入情緒之爭。有人建議傅榆找關注社會政治議題的人,論述才更有焦點。因在臉書看到20歲的陳為廷聲援中國大陸茉莉花革命,對他產生好奇,於是透過臉書私訊邀請他接受拍攝,他竟爽快答應、也不設限。
《藍綠》完成後,傅榆想拍續集,繼續延伸。當時總統大選結束,她感受到中國崛起,所以想在接下四年的總統任期內不只討論台灣藍綠,且加入中國大陸與香港的年輕人,深入發展與對話,並以片名《藍綠對話實驗室2:中港台民主實驗》(以下簡稱《藍綠2》)邊拍攝、邊尋找經費。過程中認識因《我在台灣,我正青春》一書成名、關心台灣社會的陸生蔡博藝,她也成為傅榆鏡頭前的人物。
傅榆表示,拍紀錄片、寫企劃案與提案找資金對她而言是漫長的學習過程,她因曾擔任紀錄片導演賀照緹的執行製片,跟著對方學寫企劃書。2010年剛出社會的她首次以《百萬格子小富翁》參加紀錄片組織CNEX在北京的提案,爭取短片組新台幣12萬元的補助。
「我連自我介紹都會害怕,更別說提案,但不試沒辦法得到經費,就把想講的寫成PPT照著念。」15分鐘的提案,她準備30頁的PPT,幾乎念不完,還有評審戲稱她像在念Rap。但充分準備與拍片的決心,讓她順利拿到補助,開啟未來的提案與申請之路,對如何以文字和影像清楚表達拍片概念、吸引評審注意,日益熟練,也多方搜集相關資訊。
從CNEX補助的《藍綠》、國藝會補助的《藍綠2》到獲新北市紀錄片獎的《我在台灣,我正青春》《完美墜地》等,不同單位的金援讓傅榆得以拍出一部部涉及政治的紀錄片,也留下陳為廷、蔡博藝的成長與轉變。
原本傅榆打算拍4年的《藍綠2》,主軸不斷更動,先是一位主要拍攝對象淡出,接著反服貿的太陽花學運迅速擴大、陳為廷成為明星領袖、蔡博藝在學運後參選淡大學生會長卻因「陸生」身分遭質疑且落選、有心轉戰政壇的陳為廷爆出性醜聞退選…。
拍紀錄片、寫企劃案與提案找資金是漫長的學習過程,充分準備與拍片的決心,讓傅榆順利拿到補助,開啟提案與申請之路。
傅榆雖拿起攝影機亦步亦趨跟隨,在不同時間、交出分別以蔡博藝、陳為廷為主角的階段性作品《我在台灣,我正青春》《完美墜地》,也因長期拍攝建立彼此的信任,但傅榆後來領略到「這些作品都是比較當下、未經深思沉澱」,所以後來才有由《藍綠2》出發,轉而匯流相關作品元素,形成《我們的青春,在台灣》。只是跟拍到尾聲,陳為廷與蔡博藝的人生軌跡竟不謀而合的走入沉寂、不再衝撞。
面對至少200小時的素材,傅榆先剪接出200分鐘的版本,但紀錄片導演沈可尚卻指出影片缺少導演觀點,建議重新約訪陳為廷、蔡博藝。訪談時她發現自己面對現狀竟比他們激動、惆悵、迷惘,決定在片中誠實加入她一路走來的心境,3人的互動也反映一個世代實踐民主的青春夢想與失落。
剪輯12版定稿的《我們的青春,在台灣》,去年先拿到台北電影獎最佳紀錄片,又獲金馬獎最佳紀錄片。儘管傅榆「希望有一天,我們的國家可以被當成一個真正獨立的個體來看待」的得獎感言引發軒然大波,但無論得獎與否,她都希望影片讓更多人看見。尤其去年起,金馬獎最佳紀錄片首度獲得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紀錄片的候選資格,她更堅定要讓影片不只在台灣上映,更決心推向海外,擴展聲量。
我想讓更多人因看見這個片子產生對話,這是自己唯一能做的事。就算只影響一個人,也是一點改變。
《我們的青春,在台灣》經由群眾募資平台募集國際巡迴放映、奧斯卡造勢等不同階段的費用,其中國際巡迴已有國外學生、台商、同鄉會等組織主動接洽,也透過之前魏德聖電影《52赫茲我愛你》建立的海外網絡,將在5、6月赴美國華盛頓DC、紐約、波士頓與英國、德國、荷蘭等地。
談到奧斯卡,傅榆說:「每年取得參加奧斯卡資格的紀錄片有一、兩百部片,但奧斯卡評選方式與其他影展不同,要花經費讓評審們(影藝學院會員)看片,並找國際公關協助。」
她坦言,想去奧斯卡,聽來像痴人說夢,「但我想讓更多人因看見這個片子產生對話,這是自己唯一能做的事。就算只影響一個人,也是一點改變。」
藉紀錄片對話 傅榆
- 1982年9月20日生於台北
- 政大廣電系、南藝大音像紀錄研究所畢業
- 代表作
- 2018年 《我們的青春,在台灣》 台北電影獎最佳紀錄片、金馬獎最佳紀錄片
- 2015年 《完美墜地》新北市紀錄片獎優選、香港華語紀錄片節短片首獎
- 2013年 《我在台灣,我正青春》新北市紀錄片獎首獎
- 2012年 《藍綠對話實驗室》中國FIRST青年電影展最佳紀錄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