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上海站也是F1的第1,000站!此系列賽事自1950年在英國銀石賽道(Silverstone Circuit)首次舉辦以來,現已遍佈全球21個國家,所有車隊與整個團隊每年就如同候鳥般遷徙,四海為家。現場也有一系列的特展,從傳奇車手的個人裝備與經典賽車都有,可以一窺F1賽事的演進史。
此次F1上海站的天氣不錯,晴天之外氣溫也維持在15度左右,除了對於車輛的散熱頗有助益之外,各車隊也都換上最硬的輪胎,看能不能創下更好的成績。不過初到上海賽車場最深刻的印象不是其號稱全球最貴的宏偉賽場,而是其滴水不漏、嚴密的層層管制(中國特色?)!
光是要進入Pit脖子上就要掛三種Pass,如果要進入更敏感的區域(如廣播中心)還要在另外掛上一個Pass、共四種!搞得自己就像掛滿金牌的神像般,但也對接下來要進入探訪的「敏感」區域感到好奇。
首先造訪的是國際廣播中心(International Broadcast Center),這個有約250人駐在現場,更多人在倫敦總部跨海輔助的部門負責收集所有該站比賽的資料,從計時、車速到音訊、影像、車手資訊輸入以及其他細節等,並控制部分的信號燈與通行閘門。
而收集到的這些資訊除了會分享給各車隊外,也會在快速的剪接與整理、甚至是即時上好字幕後提供給簽約的電視台與頻道供應商,也會在官方的社群媒體與官網播出。我們透過F1官方APP可以看到即時的排名與圈速,就是由這裡發出的資訊。
提供影像給授權商賺錢固然重要,但國際廣播中心還有一個重要的任務,就是「監測」。透過數量龐大的攝影機、麥克風、感測器、光纖網路所構成的電路通信環(CCR)就是裁判單位的耳目,任何的違規或爭議都逃不過CCR的「法眼」。
而也因為F1賽事的投資龐大、金額驚人,勝負之間可能僅差數毫秒而已,國際廣播中心的敏感性才會如此高,門禁森嚴也是理所當然。
而去賽事的最前線—Pit觀摩也是一定要的,參觀的是RENAULT車隊的Pit garage。由於去年被邀請去新加坡站時也是去看RENAULT車隊,所以還頗有親切感的(笑)。現場整備中的是今年最新的「R.S.19」廠車,其外觀上的最打特徵在於側箱進氣口設計的更為簡潔,兩側輔助空力套件從駕駛艙旁延伸,看起來更為洗煉。
RENAULT車隊的解說哥表示車隊人員約有1,100人,FIA規定含駕駛只能有60人跟著全球巡迴,所以在賽事期間都會透過國際廣播中心與英國總部的後勤部隊即時連線,經由數據與影像觀測車況並給予現場建議,基本上已經沒有前後方的分別了。不過解說哥也表示這代表車子有被駭客侵入的風險,事實上也發生過(擺個鬼臉),所以RENAULT車隊的合作夥伴裡面不久應該會有防毒軟體商加入,科技帶來進步,卻也引來新的風險。
而最後的行程、也是個人覺得這次取材最大的收穫,就是去Safety Car部門參觀,以及與資深Safety Car駕駛Bernd Maylander的面對面交流。雖然F1粉應該都知道Safety Car為何物,但還是先簡單解釋一下它的作用。當比賽中由於嚴重事故或是場地濕滑等狀況出現時,賽事總監(Race Director)就會下令在Pit待命的Safety Car點起橘色車頂警示燈出動,這時所有的賽車都不准加速與超車,以當時的速度跟在Safety Car後面繞圈保持引擎和輪胎的工作溫度,等待狀況解除。而也因為常常要要維持兩百公里以上時速領頭,所以Safety Car無論是車或是駕駛都是一時之選。
自1996年起Safety Car都是由Mercedes-Benz所提供,目前現役的則是Mercedes-AMG GT R,馬力585hp、扭力71.4kgm,駕駛則是自2000年以來獨挑大樑的Bernd Maylander。曾經贏得24小時紐伯格林耐久賽(24 Hours Nürburgring)的他細心的替我們解釋駕駛Safety Car時的特殊體驗,他表示當Safety Car出動時往往都是車禍後滿地機油、或是賽事中途下大雨的惡劣路況,即便Mercedes-AMG GT R為GT 4等級的街跑車,但以時速兩百公里以上領頭時還是需要極度的全神貫注!
而且有時還要跑上個20幾圈狀況才會解除。不過他也半開玩笑般的表示相較於半露天風吹雨淋的F1車手,駕駛內裝與市售車同級豪華舒適,而且還有空調的Safety Car可是舒服許多!所以他很滿意這份工作,而且還會一直作下去(笑)。
其實原本這次勞力士還要帶我們去最高層級的「FIA賽事管控中心」參觀(表定只有10分鐘),但最後沒有理由的被臨時取消,一生難得的機會就此隨風飄逝,我們也只能內心淌血坦然接受。
然後大家應該會好奇的,是為什麼由勞力士這個腕錶品牌邀請我們去上海看F1,而不是車廠、甚至是FIA(國際汽車聯盟)。這要從兩個層面來講,首先是勞力士作為一個專業製錶品牌,從1930年代,馬琴·坎貝爾爵士(Sir Malcolm Campbell)配戴勞力士腕錶,駕駛藍鳥號(Bluebird)賽車打破時速300哩(時速483公里)的陸地速度世界紀錄開始,就與賽車運動結下了不解之緣並攜手合作至今,如勞力士迪通拿24小時耐力賽(Rolex 24 At DAYTONA)等。
勞力士品牌大使--Nico Rosberg
其錶款系列中最為火熱的Cosmograph Daytona計時碼錶,更是以上述賽事命名。另一個層面就是自2013年起,勞力士就擔任F1賽事全球合作夥伴及大賽指定時計。
F1賽事競爭激烈、毫秒必爭,一個精準可靠的計時團隊是維持公平競爭、與賽事得以公正運作的關鍵。由勞力士來擔當此重責大任,除了是毫無爭議,也堪稱是實至名歸!
專家講評
我是覺得現在的F1無論從賽車、輪胎、轉播各方面已經做到一個登峰造極的水準,就如同勞力士的腕錶精準運行般。但也正是這樣,一切看似完美的平衡,讓原本激烈的比賽變得有點乏味。除了發車還看得出有些比賽的意味,Lewis Hamilton從開賽後就在第一位孤獨領跑,只要有雄厚的資金支持和研發能力讓賽車變得夠快夠穩定,奪冠就不是難事。相比之下Formula E的比賽就要有趣些,雖然我很討厭電動車比賽時那種電機傳來的噪音而不是發動機排氣的悅耳聲,但除了這點,每站比賽幾乎都會有新的冠軍產生,單純從比賽來講是很有可觀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