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突出,就必須有低階的美存在。這其實就是綠葉映襯紅花的道理。只有當街道上也存在著極簡美的時候,高階美才能完全顯露出光采,才會被烘托出來。極簡美不是只有本身美,它也能讓高階美變得更美。”
美是可以比較的,所以也分高低級?
上週的節目介紹了一些關於審美的基本共識,也就是在進行審美活動時,大部分的人都會同意的一些基本前提。其中一個前提是,美具有「可比較性」。意思就是,不同事物的美是可以做比較的。
例如,我們常常會比較不同明星的美,認為某位明星比另一位明星更美;或者是我們也會比較不同畫作的美,宣稱某幅畫比另一幅畫更美。美有可比較性,這應該毋庸置疑,但大概很少人會發現,美的可比較性,其實可以引領我們更深入地欣賞建築還有街景之美。這是怎麼回事呢?今天就來告訴大家審美的奧祕。
說美可以比較,聽起來似乎蘊含了某種價值判斷。如果A比B美,那A是不是比B更值得追求,也更重要?想想看,如果我們比較的不是只有A與B,還有C、D、E甚至F,那聽起來處於最底層的E或F好像不值得追求,而A彷彿是一個至高無上或接近至高無上的美,亦即,是最有價值的美。換句話說,當美可以排名的時候,自然會出現高級的美與低級的美,而這樣的階層區分,對人們而言也成了價值與重要性的區分。
美到疲乏?讓極簡美來平衡你的心靈
那些處在高端的美可稱為極致之美,這種美飽滿、強烈、令人屏息,也可以說是絕對或理想的美。偉大的藝術品如拉斐爾的《雅典學院》或達文西的《蒙娜麗莎》都可以給予我們極致的美感。
以自然美景來說,台灣哪些美景最為人津津樂道呢?阿里山雲海、太魯閣峽谷、日月潭等等,都是讓我們屏息的美景,更不要提世界級的景色,例如美國大峽谷或是紐西蘭的福克斯冰河。極致的美會讓我們感到高度滿足,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會時時刻刻追求這樣的美嗎?顯然不會。
我們沒有時間整天泡在美術館或旅遊勝地;我們在心靈上也沒有空間,在長時間中負荷高強度的美,那樣最後只會變成美的過剩。日常生活中更多的是低階層的美,無所不在,與我們的生活合為一體。仔細考量,這些低階藏的美所扮演的角色,其實不亞於高階的美。讓我們把這種低程度的美稱為簡約美,或者極簡美(minimal beauty)。
極簡美充斥在我們的生活之中。舉個例子,如果你覺得桌面很亂,你應該會把它整理乾淨,把雜物丟掉,用抹布擦擦桌面,把東西擺放整齊。電腦桌面也一樣,桌面擺放了太多圖示或資料夾,看起來就非常雜亂,這時候正常的做法是把不要的捷徑刪除,把資料夾移到別的地方,再把圖示重新排列。整理完之後是否煥然一新?那種井然有序、賞心悅目的感覺是不是看起來很舒服?這樣的美,其實就是一種極簡的美。
這種極簡美不是那種偉大藝術品或世界級美景呈現出來的美,不是那種你在看古典名畫或尼加拉大瀑布可能會感受到的美。極簡美雖然不是那種宏偉、飽滿、華麗或崇高的美,但它一樣讓事物看起來美、看起來順眼。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對很多事物的要求,其實就是希望可以滿足極簡美。
再舉個例子。人都喜歡打扮,出門前大部分的人都會打理一番才出去。在街上,尤其是在大都市裡面,我們可以看到打扮得花枝招展的人們。亮麗、華麗的打扮,往往可以吸引人們的目光。但是也有很多人的打扮,走的不是極致美的路線,而是簡約或極簡的美。在服飾的挑選上,不一定要選用突出的顏色及款式,只要穿搭順眼即可,這種素樸的美就是極簡美。我們不可能每次出門都盛裝打扮,因為並沒有必要;但我們也不太可能完全不打理,穿著睡衣、頂著亂髮就出門。如果我們對自己的裝扮有一點要求,這個要求的最低門檻就是極簡美。
極簡美的用途
要求事物看起來順眼或整齊對我們而言很重要,這不但影響到我們的情緒,本身也具備意義與價值。如果桌面不整齊,我看了不舒心,就會無法工作;而桌面很乾淨整潔這件事情本身,除了賞心悅目,也說明我不是一個邋遢的人,有助於自我形象的建構與肯定。打扮也一樣,知道自己穿成什麼樣子,也會影響到我們走在街上的心情。如果你穿著睡衣睡褲或是完全不搭調的衣服走在街上,自我感覺大概也不會太好,只會想事情辦一辦趕快回家。
但極簡美的內涵不僅只於此。讓我們繼續考察打扮的例子。想像一下,如果街上每個人都打扮得像是要去參加五星級宴會的樣子,那會是什麼樣的畫面?每個人分開來看的確都很美,而且可能是驚人的美;但是當整條街的人都展現出如此高強度的美,個體的美好像就失色了不少。換句話說,當同樣等級的美互相競爭時,反而無法有任何一方勝出,因此就無法突出。想要突出,就必須有低階的美存在。這其實就是綠葉映襯紅花的道理。只有當街道上也存在著極簡美的時候,高階美才能完全顯露出光采,才會被烘托出來。極簡美不是只有本身美,它也能讓高階美變得更美。
建築街景也需要極簡美
這樣的道理在建築美學中十分重要。一棟建築呈現出來的美感不能只考慮建築本身,還要考慮週遭的其他建築。假設我們現在要蓋一棟美麗的教堂,如果教堂週邊的建築都是比較低矮的房舍,並且本身具備極簡美,這些週邊建築就有很大機會達到烘托教堂的功用,讓教堂變得更美,成為畫面中的主角。然而,若是教堂週邊都是一些摩登的辦公大樓或是同樣華麗的教堂或寺廟,這麼一來建築與建築之間會形成「爭鋒」的狀態,這種狀態會產生2種結果,第1種就如同先前提到的滿街盛裝打扮的人們:所有人都很美,沒有誰最美,呈現出來的反而是一種美的過剩與疲乏。
第2種結果可能更糟,如果與教堂爭鋒的是辦公大樓,這種畫面可能已經不是美的過剩,而是極度的不協調了。也就是說,在考慮街景或建築美學的時候,整體的和諧性,往往比單一耀眼的美來得重要;城市的一角,街道的一角,廣場的一角,畫面的美感來自和諧與融洽,而非百花爭豔。
從前述的討論,我們可以發現2個重點。首先,極簡美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偉大的藝術品或自然奇景所帶來的美感,往往都是我們在特地選擇的場合才能體驗到,就如同盛裝打扮也不是1年到頭會發生的事情。這種高階美與我們的生活某種程度是脫鉤的。但是極簡美在生活中無所不在,存在於我們的許多決策。例如,要不要清理桌面。可以說,極簡美源自人性中對於和諧與融洽的渴求,這種渴求也是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此外,我們也可以發現,美麗的建築往往需要背景的烘托,而這個背景本身的美不能喧賓奪主,這樣才能達成低階美成就高階美的效果。以都市設計而言,重點是要融入,而非突出。若要突出,必須透過恰當的烘托,這種恰當奠基在融洽與和諧。這也讓我們理解到,為何有些幽靜的小街道,雖然缺乏壯麗的建築做為主角,卻還是美。這是因為街道本身的融洽與和諧性,展現出極簡美,這或許可稱為是一種謙遜的美。
你注意到生活中的簡約美了嗎?
最後,讓我們做一個簡單的總結。說美是可以比較的,可以排序的,這暗指了有最高的美存在。的確,談到美的時候,我們可能都會不自覺地想到最高層次的美。這往往讓我們忽略了低階美的重要性。這似乎也說明了,美這個詞是很廣義的,它可以指涉到絕對或理想的美,但也可以指涉到許多不同的低階美,例如優雅、整潔、秩序或是魅力。但在日常語言中,我們並沒有區分得如此細緻。透過今天的討論,希望能讓大家重新思索並且挖掘生活中的極簡美。
在下一集的節目中,我們要談談實用性與美的關係。美與實用性可以並存嗎?可以的,建築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但當我們欣賞建築的美的時候,需要把實用性完全摒除在外嗎?我們是否應該全然為美而審美?歡迎下週一起來了解。這是《哲學好好玩》,每週四播出,我是主持人林斯諺,我們下次再見。
參考文獻:Scruton, R. 2011. Beauty: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聽「鏡文化 為你朗讀」聲音頻道
- 用iPhone訂閱:goo.gl/WQVkRS
- 若為Android系統使用者,可下載Google Podcasts或其他聆聽Podcast的軟體,並搜尋「鏡文化 為你朗讀 / Mirror Culture」
🕺還不知道什麼是Podcast?
Podcast(播客)是一個可以用手機訂閱的聲音頻道。訂閱「鏡文化為你朗讀」後,只要有新節目,手機就會自動幫你下載。讓我們的聲音,陪你度過各個你通勤、跑步、洗碗的零碎時間。網頁版的用戶,也可以鏡週刊文化版官網,看到我們最新的節目。
💗 給我們5顆星的評價跟愛的鼓勵:goo.gl/yzh6V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