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無風險」,又為何在理應安全的環境下,發生致死的嚴重意外?
心理學家將這種現象歸咎於所謂的「選擇性注意力」(selective attention),或是「疏漏視盲」(Inattentional Blindness)。這套理論的依據是:人類的大腦無時不刻都在接收大量感官訊號,不可能在一瞬間處理這麼多的訊息,因此大腦只會挑選其中「一部分」做分析和回應,其餘則予以忽略。
而此一概念最著名的範例,就是「消失的大猩猩」實驗。
1999年,2位美國心理學家找來1組學生,在走廊上拍攝他們彼此傳球的畫面。接著,他們將這段錄影帶播放給受測者觀看,要求受測者計算影片中學生傳球的次數。測試的結果有人答對,有人答錯;但有趣的是,影片當中其實穿插了1位身著大猩猩道具服的演員,大搖大擺地穿廊而過,但當受測者被問到有沒有注意到這隻大猩猩時,多數人竟然都無法肯定地回答,就彷彿視而不見。
心理學家認為這種認知疏漏正好就是自拍者的心理狀態寫照:當我們的眼睛和注意力專注於手機鏡頭,以及畫面構圖好不好看時,很容易就會忽略周遭環境,以及附近的人車移動;也就是說,即使我們並非刻意要做出冒險行為,但由於注意力的轉移,我們仍有可能做出危險動作而不自知。等到憾事發生,為時已晚。
當然除此之外,仍有相當高比例的意外事件是自拍者刻意做出危險動作,為了尋刺激或博取注意而「自找」的。對於這些自拍者的心態,有人認為和現代人追求自我、凸顯個人獨特的時代精神,有著一定關聯。
著有《自拍:西方社會的癡迷》一書的知名作家Will Sorr認為,人類一向都有把個人功績記錄下來(留名青史?)的渴望,尤其是上世紀80年代以來,有越來越多的人嘗試攀登聖母峰,或投入各種「極限運動」,如攀岩、高樓跳傘、飛鼠裝、高空彈跳等,透過這些高難度的冒險,來確立個人在自我與他人眼中的定位。
而社群媒體當道之下,有圖才有真相,於是高風險自拍便迅速在網上蔚為風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