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6.01 06:35 臺北時間

【封殺華為(上)】華為被封殺仍堅持「不受影響」 祕密全在台積電

mm-logo
文化
【封殺華為(上)】華為被封殺仍堅持「不受影響」 祕密全在台積電
在 5 月 22 日的騰訊全球數字生態大會智能機器人論壇上,騰訊推出了一款以王者榮耀妲己為主題的智能機器人產品。
從美國商務部 5 月中將華為列入出口管制的實體清單( Entity List )以來,「斷供」華為的芯片企業從美商蔓延至歐商,甚至是日商,華為的處境十分險峻。但為什麽特朗普總統會在此時間點,如此激進且急躁地全力封鎖華為?背後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此時正值全球 5G 全面部署前夕,而華為,就站在 5G 競爭力的頂峰上。
華為的核心競爭力在 5G 技術,這也是特朗普最忌憚之處,在美國商務部將華為列入管制清單後, Google 、英特爾、高通、 AMD 、賽靈思、 EDA 供應商、 Arm 等都一一棄守華為,華為創始人任正非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 Arm 的暫停合作對華為「沒有影響」。
為什麽所有半導體大廠對華為都「拒於門外」,但任正非仍堅持「不受影響」,這當中的關鍵答案,同時也是讓華為至少能保持正常出貨和運營的最後一塊灘頭堡,就是台積電。
台積電在 5 月 23 日的技術論壇中再次重申,對華為維持正常供貨。此番宣言對於眼前華為艱難的處境而言,不只是「定心丸」而已,根本就是“續命丹”。
台積電重申繼續供貨給華為,很多人以「台積電力挺華為」一言以敝之來解讀這個決定,但當中隱含非常覆雜的情勢,以及未來可能遇到的難題和變化,在此 DeepTech 以四大關鍵問題來分析局勢:
  1. 台積電選擇力挺華為的決策依據?
  2. 會不會有一天台積電也挺不住?
  3. 中美紛爭若成“長征”,誰是這場戰役的最大得利者?
  4. 特朗普為何把華為當成眼中釘?
1. 台積電選擇力挺華為的決策依據?
根據美國商務部將華為列為「實體清單」施以「出口管制」( EAR )限制的規定,只要銷售給華為的產品當中,涵蓋硬件、軟件等的美國技術含量超過 25% ,就會被要求禁止,而這當中的「美國技術含量」包括制造地位於美國、技術源於美國,以及國外制造,但源自美國的內容超過 25% 都算在限制的範圍內。
該禁令下來後,第一批斷開華為的都是美商,包括 Google 、英特爾、高通、 AMD 、 Qorvo 、賽靈思、 EDA 供應商等,第二批是 Arm 等歐系供應商。
現在日商也要去仔細計算芯片中的技術含量是否有觸及上限,才能決定是否該繼續供應給華為,所以松下、東芝等日系半導體大廠在回應是否「暫停出貨」時,會出現總部與中國區不同調的狀況,推測這些大廠仍在計算和評估中,禁與不禁,可能就在一線間。
在美國禁令當中,台積電的角色卡在「國外制造」,但源自美國的技術是否超過 25 % ?”這個問題上。
當台積電站出來重申維持華為的供貨時,很多人拍手叫好,以「台積電不畏美國施壓而力挺華為到底」來解讀,但對於台積電這麽一家供應商、客戶來自全球的國際型企業,與其冠上「力挺」的帽子,或許更應該理性地從產業面的生態和角度,來分析台積電這個決定背後的邏輯,以及未來可能面臨的“難題”。
台積電表示,內部有一套很完備的出口管理系統,每項產品出貨前,都會通過盡職調查( Due - Diligence )程序,分析產品的技術含量,檢視每項產品是不是符合全球貿易法規後,才會出貨給客戶。而出給華為的產品,也會去分析源自美國的技術含量究竟有多少。
台積電進一步表示,已與美國律師討論研究過,在不包含晶圓制造設備下,台積電出口給華為的產品,其源自美國的技術含量並沒有超過 25% ,且離 25% 還有一段距離,因此能夠繼續供貨。
供應鏈分析,台積電出給華為的產品技術含量低於 25% ,應該是以每顆晶圓來分析,當中的關鍵是機台設備可以不計算在內,因此可以避開 25% 標準,尤其中間一些可替代的原材料可以換成非美系規格,降低美國技術的含金量。
因此,只要台積電仍可以繼續為華為生產和供貨,華為短期運營不會有問題。
即使沒了 Arm 的技術授權,既有的IP授權都可以繼續使用,包括華為之前獲得的永久授權 ARM v8 等,只是無法獲得來自 Arm 的技術支援。
再者,三家美國 EDA 供應商也都是美商,基本上應該都斷開華為。在 EDA 供應方面,部分遇到的情況和 Arm 的 IP 技術相似, EDA 工具也可以付錢買斷,但很多 EDA 工具的技術轉移是以“年轉”作為單位,所以,華為在 2019 年底之前應該都還可以繼續使用,但之後難以保證。
無論是 Arm 的技術,或是 EDA 工具,對於華為的影響都不是立即性的,真正的爆發點是開發下一顆全新的芯片時,沒有新一代的 Arm 架構授權,缺乏 EDA 技術轉移,都無法成功設計開發一顆全新的芯片。當這一天來臨時,台積電自然也無法再為華為生產制造芯片,因此,這樣的狀況延續下去,真正沖擊的是華為的長期競爭力。
更新時間|2023.09.12 20:29 臺北時間
延伸閱讀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7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若您瀏覽此網站,即代表您同意我們使用第三方 Cookie。若欲了解更多相關資訊,點這裡瞭解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