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6.13 17:31 臺北時間

日本奇觀400 公里「海上長城」 防海嘯VS.護生態引爭議

mm-logo
娛樂
紀錄片《日本海上長城》探討日本政府興建巨型防波堤的爭議。(公視提供)
紀錄片《日本海上長城》探討日本政府興建巨型防波堤的爭議。(公視提供)
日本311大地震引發海嘯造成生命財產嚴重損失,為防災難重演,日本政府開始在東北沿岸興建巨型防波堤,總長約400公里(相當台灣島南北長度),宛如「超級海上長城」,蔚為奇觀。但斥資8,200億日圓(約台幣2,380億元)興建防波堤,是弊、是利?
《公視主題之夜》將於週五(6/14)晚間10時於公視主頻道播出紀錄片《日本海上長城》,主持人蔡詩萍和來賓成大水利及海洋工程系教授蕭士俊、銘傳大學都市規劃與防災系教授陳亮全將對談探討其中問題,與值得台灣思考的地方。
311地震引發的大海嘯席捲日本東北海岸,所有堤防不是全倒、就是半毀,大浪也捲走房舍、車輛與居民的生命。災後日本政府檢討防波堤的失敗,決定在東北海岸修築更高、更厚、更穩固的堤防,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但這項工程卻造成爭議,正反雙方各有考量。
根據日本港灣機場技術研究所調查結果,先前防波堤使311海嘯的第一道浪,延遲6分鐘襲擊岸上,也將浪高從13.7公尺降到8公尺,延長民眾逃生時間。因此日本政府決議重建堤防時,多數民眾都贊成新建、或強化現有堤防。
「海上長城」究竟是防禦海嘯?還是阻隔人與海洋?(公視提供)
可是以往的堤防大約4、5公尺高,新建堤防平均高度14公尺,無疑等同高牆,雖然有防禦功效,卻也封閉自己的世界,阻隔海洋與陸地,更威脅到生計與環境生態,反對聲浪同時出現。
以前海嘯發生之前,民眾可以憑著經驗目測強度,若是看見海面上露出平時看不見的石頭,或浪潮退得很遠,極可能是海嘯來臨前的徵兆。但過高的堤防反而阻擋視野,降低逃生的反應速度。赤濱地區領導反對群眾的川口博美還擔心沿岸居民多以漁業為生,堤防鑽進海床8公尺的地基,會使地下水與山泉水無法與海水交會,養殖牡蠣的空間不再。
生物學家鈴木孝男每年在堤防後定點採樣,發現海堤工程開始後,生物多樣性下降;充滿蘆葦的自然潟湖,從打地基後就消失無蹤。在陸前高田經營牡蠣料理餐廳的藤田敦也說,堤防隔離曾經日日見到的海洋,再也無法從自家窗戶看見大海,令他工作時有一種壓迫與剝奪感。
儘管政府與建商勾結醜聞屢見不鮮,甚至因大興土木舉債的數字成為全民沉重的負擔,但《日本海上長城》指出,日本政府透過大型工事的修築,企圖告訴民眾「國家沒忘記人民」,也可能想藉此向他國示範未來輸出技術的樣本。
更新時間|2023.09.12 20:30 臺北時間
延伸閱讀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7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