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7.02 19:03 臺北時間

每5個男人就有1人精子不行!《蟲蟲不見了》教你再造生機

mm-logo
娛樂
紀錄片《親愛的,蟲蟲不見了》探究長度約0.05 毫米的精子引發的大問題。(公視提供)
紀錄片《親愛的,蟲蟲不見了》探究長度約0.05 毫米的精子引發的大問題。(公視提供)
少子化的原因除了價值選擇,也和不孕有關。早年不孕多半歸咎女方,但生孩子是男、女雙方的事,現代男性因種種問題造成精子讓卵子受精的能力快速衰退。《公視主題之夜》將於本週五(7月5日)晚間10 時播出紀錄片《親愛的,蟲蟲不見了》(The Sperm Crisis)。由主持人蔡詩萍與來賓國立陽明大學醫學系泌尿學科教授黃志賢對談「精子危機」,探究長度約0.05 毫米的精子引發的大問題。
日本NHK設計實驗,探究日本男性的精子健康狀況。實驗中邀請28名、平均年齡35歲的男性接受精液檢查,精液樣本於檢查當天早上採集,研究人員用顯微鏡放大影像後,計算精蟲數並分析活動力。結果顯示,接受檢查的28名男性中,有9人的精蟲數、精蟲活動力或DNA損傷率,沒有達到標準值,其中3人僅20多歲。
男性不孕症專家辻村博士,在更大型的研究中分析日本722位單身男性的精子,發現每5人中有1人面臨不孕危機。研究也顯示,男性30歲後健康精蟲數大幅減少,以日本男性首次結婚的平均年齡 31 歲來看,晚婚是導致自然懷孕率大幅下降的因素之一。
精子銀行保存精子的冷凍裝置。(公視提供)
「蟲蟲不見了」除了環境賀爾蒙等化學物質影響,在紀錄片中指出另一個關鍵面向—現代的生活方式也是導致精子衰敗的重要原因,舉凡抽煙、運動不足、靜態作息、飲酒過量、脂肪攝取過量、睡眠不足、壓力、咖啡因攝取過量等生活細節,都可能大大影響精子狀況。
此外精蟲數可以當作概略的生物健康指標,精蟲數多表示比較健康。精子品質與多種疾病有密切關係,精子品質差的不孕男性,罹癌風險高、也較易得到慢性病如心臟病、糖尿病等。丹麥研究人員追蹤5,000名精蟲稀少男性的健康狀況,前後超過10年,結論顯示精蟲數少的男性罹患糖尿病的風險高出50%、罹患其他疾病的風險也高出40%。
不過精子危機並非毫無解藥,透過調整生活習慣可能在幾個月內再造生機。紀錄片揭露改善精子品質的各種訣竅,比如:適度運動、不過度禁慾、不洗太久熱水澡或三溫暖、優質睡眠、少穿緊身內褲等等。
另一方面,精子銀行的興盛,也看出自然受孕並非容易的事。台灣法律限制只要捐贈者的精子,讓其他夫婦活產成功,該捐贈者的精子就不能再使用。但在國外,目前並非所有國家都有嚴格法律規範,而進一步可能衍生隱憂,如:孩子是否能查詢生父的資料、同一捐贈者的孩子在不知血緣關係的狀況下結婚致使下一代有遺傳缺陷等。因此建立健全的精子交易,追蹤捐贈者的子女數目實屬必要。
更新時間|2023.09.12 20:30 臺北時間
延伸閱讀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7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