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時的政商階層過往對中國多半採較寬鬆的立場。其中原因之一,是比利時的特殊國情讓政壇四分五裂,難定出對中國一致的策略。
例如2010年選後,曾創下選後五百多天無政府狀態的世界紀錄。今年大選後,內閣同樣遲遲無法定案,11月比利時到中國的經貿訪問團就包括了四名部長:一位聯邦部長加上荷語區、法語區、以及布魯塞爾區各自一位部長。
在歐盟各國對中國提高警覺的同時,比利時則對中國能源、船運、科技等戰略性產業敞開大門。比利時的高科技產業對中國具吸引力,而中國則可藉布魯塞爾為入口通向歐洲和美國。
雖然加強關係、擴展影響力原本就是外交活動的主要目的。不過施展影響力的手段則常有灰色地帶。
「務實」外交 政黨向中國傾斜
比利時前國會議員韋穆倫(Brecht Vermeulen),曾擔任聯邦議會的內政委員會主席,在今年的大選中敗下陣來。他所屬的新弗萊芒聯合黨(N-VA)則是當時執政聯盟的最大政黨。
韋穆倫在2104年當選後,加入了國會中的中國親善團體。過去五年來他多次訪問中國,中國官員向他簡報了人工智慧、臉部辨識、網路維安等科技的進展。在這段期間,N-VA對中國的政策,從過去對台灣和香港抱持同情,逐漸轉向了韋穆倫口中所謂的「務實政治」(Realpolitik)。
他說:「我認為我們應該對中國更開放,看他們如何反應。」「如果他們也打開大門,那對我們兩邊都是好事。當然,我們是小國而中國非常巨大。不過如果我們採取某個做法,他們也用相同方式回應,那麼很好,我們可以繼續走,一步一步來。」
中國人民大學的王義桅顯然認為雙邊關係發展順利。他在《彭博》訪問裡說:「在歐洲有個說法是,小就是美(small is beautiful)。中國人的理解中比利時是美的。」
當然,比利時政壇內部也有人注意到中國潛在威脅。
2016年中國的「國家電網」公司有意投票收購比利時能源公司Eandis的股份。在投標前最後一刻,一份比利時國家情報局文件對投標案提出應「極度謹慎」的呼籲,並提到比利時科技應用在中國軍事的風險。原定的投標隨之取消。
另一位極右派弗萊芒利益黨(Vlaams Belang)的地方議員德文特(Filip Dewinter),則因牽涉到疑似從事中國間諜活動的組織而遭到調查。這調查最後因無犯罪證據而撤銷。德文特在當地媒體訪問中說,他現在「更明智」了,知道對中國情報活動必須「更加小心」。
比利時如今出現「戰略思維」,開始對中國小心提防。不過政治結構上仍存在基本問題。在政府層級之間和區域之間的對話聯繫嚴重不足。這種問題從安特衛普市長德維佛(Bart de Wever)和北京超乎密切的關係可以看出來。安特衛普是歐洲第二大港,甚至有鐵路可直通中國。
參考資料:Bloomberg,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