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除探討台灣黑熊保育議題,更將視野格局拓展至馬來熊與北極熊因熱帶雨林砍伐、氣候暖化所面臨的生存困境,攝影團隊也特地遠赴馬來西亞、婆羅洲取景。麥覺明坦言:「去馬來西亞、婆羅洲拍攝都需要大筆資金,在當地申請拍攝許可也需費用。除了自己的資金,剛開始就是找親朋好友,還有一些有合作企業的贊助。」其中,長年贊助公益活動的玉山銀行與玉山文教基金會為主要資金來源,亦獲全聯福利中心、TPK天來文化藝術基金會資助。
麥覺明透露:「決定要把紀錄片做成電影的規格時,我也找了電影行銷公司來聊。感覺做紀錄片的人好像都很慘烈,都虧很多,不是賣房子、就是抵押房子。那時候大家就想,目標至少不要讓我賣房子。」為精省預算,麥覺明事必躬親,從拍攝到初步剪接多由他及工作室同仁完成,比較專業的調光、配樂則委外製作。
之所以選擇以電影而非電視的形式與觀眾見面,麥覺明指出,兩者的能量不同,議題、規格也不一樣,在行銷宣傳上,電影可能更有力量。雖然生態議題目前在台灣不是這麼熱門,但麥覺明仍希望有朝一日能在報紙的頭條新聞,看到刊登有關生態或環境的議題,期盼藉由《黑熊來了》的上映,獲得大眾對保育及生態議題更多的關注。
麥覺明也強調:「台灣的山椒魚也是目前一直在記錄的對象,也許拍到一段時間,有很完整的故事,可以再做成生態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