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橋牌社》第一季獲文化部107年度超高畫質節目製作補助3,000萬元,接著又在第二季獲文化部108年度超高畫質節目製作補助4,520萬元,是同期《華燈初上》2,880萬元、《做工的人》1,600萬元等作品之中補助最高的戲劇作品。
第一季《國際橋牌社》於桃園取景,成功向桃園市政府文化局申請90萬元補助,今年再度申請,不料這次「109年度補助影視製作」卻被打回票,審查結果通知上寫 :「1、第一季的製作成果與企劃內容差距過大,擔憂第二季亦發生相同的結果,導演戲劇執導經驗不足,執導10集的戲劇作品且是高預算的劇集,亦讓人擔憂。2、第一季成果與企劃相差大。」
今(19日)該劇製作人汪怡昕在臉書不滿po文,指責評審審查不公:「第一季我們領了90萬,但有12個場景在桃園拍攝,也努力的行銷桃園,然後和我說執行不力?」稱該劇「超過600萬人次觀看、40歲以下觀眾佔70%」,不滿文化局檢視此案的標準。
第一季《國際橋牌社》去年7月殺青,上架一波三折,好不容易今年1月底於friDay影音上架,5月也於公視每星期日播出2集,收視率分別為0.52%、0.49%。
製作人汪怡昕還質疑:「不就是我們把評審的朋友換掉了,評審報老鼠冤嗎?不就是評審認爲我們不夠用功,因為都沒提民進黨嗎?」最終撂話:「第三季要是再無法自立更生,我是孫子!」
汪怡昕的抱怨貼文,引起不少網友回應,不少朋友支持他、鼓勵他公佈評審名單,討個公道;卻也有網友質疑汪的說詞,留言:「不思檢討,不正面面對該劇與這兩年熱門台劇有差距的原因,拿不到補助就批評民進黨,不知道哪裡來的莫名連結…...」另一位網友也直言:「但真的不太好看欸。」還有網友說:「你們劇好像在趕劇情交代根本沒有好好鋪陳戲劇張力。」
也有不少網友以鼓勵代替責罵,「加油,努力為台灣生出更好的劇本!」4小時內湧入251則留言、420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