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也是一股力量。「筆直地朝有緣的方向前進。不要太計算得失,也不要一開始就憂慮有緣無緣。很多時候,和自己真正有緣的事物,一開始不一定知道。必須隨時間推移,才慢慢地明白自己的選擇沒有錯。很多事,在努力付出、實際做了以後,才變得愈來愈好,愈來愈有緣。有緣,事情就會持續下去,專注了,煩惱就消失了。」枡野行雲流水般地說道。
你們先走,我隨後就來
這段話有弦外之音。人生有如一場漫長的馬拉松,起步不難但一路起伏。自認闖過關了,新的難題又迎面撲來;以為快撐不過了卻柳暗花明。超越迷惘與恐懼唯勇往直前、不斷挺進,撐到最後,自有所得。
枡野是家中長子,自幼就就被灌輸是家廟繼承者。他剛才雖提及曾經迷惘,但未說明是否為宿命的身世糾葛過?因無從選擇的選擇而天人交戰?或者造庭讀書寫作是為了確立自我或紓解?那段流暢的長話,感覺別有深意。但眼前的他,銀框鏡片後的眼神溫煦,語調平靜如一,沈穩如山。
那天,在中庭巧遇喪禮。身著黑衣的家屬們表情靜肅,手捧骨灰罈,一個個魚貫地步入本堂。這應是寺院的日常風景。
67歲的枡野是前期高齡者,「日薄西山」是他做的比喻。
人生是通向死亡的一段旅程。主持喪禮,為往生者念經超渡是他的天職。面對即將往生的人,枡野總是不厭其煩地安撫「你先走,我隨後就到」「淨土是人人嚮往的地方,一點也不可怕。你先過去等我」「我們在彼岸見」……。
「黃昏了,我們就一起下山吧,」源自枡野對臨終者高度的同理心。陪伴,是臨終關懷最高的藝術,有人陪伴,就不孤單。
因為沒體驗過死亡,恐懼是很自然的心理,對臨終者展現關懷,放諸四海皆準。2011年311震災後,日本出現臨床宗教師,這是日本佛教界超越宗派,凝聚人力的具體呈現,用意是鼓勵佛教工作者,在鑽研學理以外,也貼近人群,走入現場,凝視死亡。
「率先制定臨床宗教師學程並頒給證書的是東北大學。311發生在日本的東北,由他們發起是自然不過的了,」枡野也熟知此事。
人生要平靜,不是件容易的事。對僧侶枡野而言,步步是道場,日日是修行,沒有止境。
訪談結束,起身辭別。枡野俊明站在中庭,雙手放在胸前小褂裡,笑逐顏開。山門牆外,「心外無別法」是當日的禪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