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10 05:58 臺北時間

【拜登時代來臨1】Divided States of America? 川普旋風過後美國社會走向

mm-logo
文化
川普旋風是美國社會分歧之下的「產物」,雖然他的言行屢有爭議,這次拿到的選票仍超過7千萬,比上次還要多很多。(達志影像)
川普旋風是美國社會分歧之下的「產物」,雖然他的言行屢有爭議,這次拿到的選票仍超過7千萬,比上次還要多很多。(達志影像)
美國社會的分歧,主要是沿著二個軸線來發展。一是全球化與產業變遷下的經濟贏家與輸家;二是身分政治與認同政治之下,對於種族議題和價值觀念的文化之爭。川普的崛起是人們對整套體制不信任以及貧富差距擴大下的結果,但他本人也用鮮明的個人風格,加深了社會上的分歧裂痕。特殊的選舉人團制度放大了搖擺州當中特定選民族群的偏好,也迫使執政者必須要正視社會分歧的問題,但全球化下的政經結構恐怕短期內難以改變。
2016年《時代》雜誌年度人物是甫當選美國總統的川普,不過,標題卻是「Divided States of America」總統,「合眾國」成為了「分裂國」。在川普2017年1月就職前,美國公共電視《PBS》也推出了同樣名稱、長達4小時的紀錄片,從歐巴馬時期開始講起美國的分裂狀況。
2016年,甫當選美國總統的川普登上《時代》雜誌年度人物。(翻攝自《時代》雜誌)

社會分歧 沿二軸線發展

很顯然川普崛起是美國社會分歧之下的「產物」而非「原因」,只不過,這四年來,在他鮮明的個人風格,以及從不和支持者以外的群眾對話的特色,更加深分歧。例如,川普當時直接發文說《時代》雜誌跟某幾家媒體一樣都是假新聞,很快就會「死掉」,而這樣子和媒體的對話在過去四年不斷上演。又如,在辯論會上主持人問要如何跟不支持自己的人喊話,他回答說:「不投給我的話,大家都會下地獄。」「連演都不想演一下」是許多同黨人士對他的批評,但他也確實以這樣的風格,穩穩地維持住支持率,這次選舉也催出了比上次還要多的票。
全球化造成美國中西部「鐵鏽帶」產業外移,川普強調製造業優先、要把工作機會帶回美國,大批「經濟輸家」選民很快被吸引。(翻攝自Whitehouse Flickr)
攤開大選政治版圖來看,很容易就可以看出幾個趨勢:人口密集的都會區多半投民主黨,鄉村區、城市外圍郊區以及農業區多半投共和黨。用人口條件來區分:非裔美國人(黑人)以及女人多半投民主黨,白人多半投共和黨,尤其是教育程度比較不高的白人。這邊我們可以看到美國社會的分歧,主要是沿著二個軸線來發展。

產業變遷 勞工成局外人

第一大軸線是全球化與產業變遷。所謂中西部「鐵鏽帶」,指的就是因為全球化的關係造成的產業外移,原本最繁榮的工業區變成最生鏽的地方,大批的「經濟輸家」覺得自己已經被這整套體制給遺忘了,畢竟沒有人可以真正解決整個結構轉變帶來的失業問題。
傳統上,民主黨和工會的關係密切,從1980年代以來也一直是站在比較反對全球化的一方,主要理由就是擔心產業外移以及加深貧富差距,這也是為什麼在1990年代討論對中國貿易關稅優惠待遇,以及2000年要讓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時候,民主黨國會議員反對者都遠多於共和黨。然而,經過時間演變,民主黨早已大力地擁抱全球化和整個資本市場,推出許多吸引各種資本密集產業與高技術人才的政策,但是卻忘記了傳統製造業以及勞力密集產業的人們。
事實上,二大黨在經濟政策的差別其實很小,雖然共和黨比民主黨更常主張自由市場機制以及去管制化,民主黨也有許多針對最低工資或勞動權益保障方面的政策主張,但實際執政方面,大體上都是非常傾向所謂市場機制,各種針對財團的減稅招商措施,也從來沒少過。同時,美國超低水準的社會福利支出,則讓二大黨在左右立場上其實非常相像。
川普(右)和拜登(左)在總統大選辯論會針鋒相對。事實上,二大黨在經濟政策的差別很小。(達志影像)
對經濟輸家選民來說,在長期不受到二大黨政策關懷的狀況下,當川普強調製造業優先、要把工作機會帶回來的時候,這群選民很快就會被吸引。川普從十幾年前尚未從政時,就開始強調「全球化以致許多貿易大國搶走美國工作」這樣的論點,經由與他批判「傳統政治菁英把持利益」這樣的論點相結合,再加上最平實簡單的語言,而成為廣大的勞力密集產業藍領勞工階級的代言人。
相對來看,在全球化下受益族群,例如高科技產業、資本密集產業、以及工作比較不容易被取代的高知識分子們,則是愈來愈支持民主黨。有些學者把勞動市場極化現象稱做勞動市場二元化(dualization),而在這當中,失業風險較低且受到體制內社會安全網保障的「局內人」(insider),和那些邊陲的、不受到體制保障的局外人(outsider)勞工們,在政治態度方面的鴻溝愈來愈大。
值得注意的是,民主黨方面也發展出了一股政治勢力,主張用截然不同的方式來重新找回這些經濟輸家選民的信任,主要就是參議員桑德斯(Bernie Sanders)這一派,他們走的是許多歐洲左派政黨的提升稅收及高度社會福利路線,和川普的小政府、去管制化、產業重組的方法形成強烈對比。桑德斯和川普的特色都是訴諸於對傳統政治菁英的不信任,而且也同樣獲得許多的支持,很顯然人們對於這套政黨政治運作成果的不滿由來已久。
川普上次在鐵鏽帶搖擺州當中(威斯康辛、密西根、賓州等)大多以極小的差距險勝,僅在明尼蘇達州輸了一點;而這次大選當中,拜登在此區多半只能說是慘勝,川普的得票數也是有大量的成長。看起來,這些地區的選民們,仍然很不確定,到底哪種方式,才能夠真正地把工作機會帶回來。
民主黨和高科技財團之間的合作關係,會讓人懷疑接下來能夠推出什麼樣的政策來打破大公司在經濟上的壟斷。透過補貼與針對高所得階級的加稅,如果未觸及到最核心的「資本利得」重分配的議題,是否能撼動這套造成貧富不均日漸失控的體系?目前很少看到有樂觀看待的預估出現,也就是說,在可預見的未來,經濟贏家與輸家的差距還會愈來愈擴大,而類似桑德斯或者川普這樣子在一左一右政策光譜上比較激進位置的主張,很可能會更受到歡迎。

身分政治 白人萌危機感

美國國內分歧的第二大軸線是身分政治,主要是價值觀念與文化的社會分歧,這部分主要觸動了美國長期以來種族間各種社經條件不平等的敏感神經。
一方面,各種研究數據以及社會上普遍認定的狀況是:美國社會長久以來都存在深層的族群不平等。例如,非裔人士至今仍然面對各方面政治制度系統性的歧視對待,像是在司法的執法、起訴及審判過程,各方面都對黑人有顯著的偏誤,以及在幾乎所有社會和經濟指標上面,非裔族群跟其他族群相比都是處於不利的位置。
川普執政4年,他鮮明的個人風格加深了社會上的分歧裂痕。圖為兩黨支持者狹路相逢。(達志影像)
另一方面,白人之間瀰漫著一種即將失去人口多數組成分子的擔憂,這就會和比較傳統的、基督教核心的那些保守觀念結合(特別強調:保守並非貶意,而只是意識型態的標籤稱呼)。許多人看著各種歡迎新移民、主張多元價值、以及女權、人權、環保這些「新」的「自由派」價值不斷興起,更多人開始擔憂自己信奉一輩子的價值觀被破壞。對這些信奉保守價值觀的人們來說,那些自由派以及都市裡的人們,每次談到這些價值,就像是在教訓人一樣,況且,自己一生都奉公守法、愛這片土地以及以國家為榮,為什麼會忽然被指責說自己的價值觀是錯的?他們甚至會說:那些女權和人權或其他價值觀憑什麼「插隊」在國家政策目標上面?這種源於信仰體系和價值觀的衝突,是不同族群之間,生活方式與文化上的根本衝突。
經歷第一位非裔總統歐巴馬之後,非裔及少數族裔選民感到失望,因為結構並未改善,而白人的危機感則繼續增長。在川普之前,這樣的分歧就已經存在,而他從2015年參與初選以來,發言主軸常常就是去強調「我群」和「他者」的不同。他為美國人民塑造出不同的對立對象,例如把移民說成是來搶奪工作機會、造成社會負擔的威脅,把穆斯林說成是恐怖分子,把任何社會議題上增加社會福利的主張都說成是極端社會主義。這些話語常常會有歧視之嫌,但他確實喚起了各族群的危機意識。
因為COVID-19疫情失控,讓種族不平等以及長期累積的民怨引爆,2020年中所爆發的Black Lives Matter運動就是這樣子的產物。(達志影像)
在貧富差距屢創新高的時代,這些操作群體對立的招數特別管用,而且許多群眾也大力稱讚他率直、敢講真話。經過四年任期,很多人們認為川普個人言行雖有爭議,但不影響到政策層面,而他總是身體力行、真正地去實現政見,因此,這次拿到的選票也超過7千萬,比上次還要多很多。
不過,因為COVID-19(新冠肺炎)疫情失控的關係,讓種族不平等以及長期累積的民怨整個引爆,2020年中所爆發的Black Lives Matter運動就是這樣子的產物。然而,後來相對而起的各種政策口號訴求(例如削減警政預算defund the police),也很大程度地影響到國會的選舉。許多人擔心政府政策「太過左傾」,因此讓共和黨很可能會保住參院多數,且在眾院席次有所斬獲。

選舉制度 加深城鄉對立

以上二條軸線的發展,常常是互相交織而成,而美國特殊的選舉制度「選舉人團制」,正好就是放大了以上光譜二端的價值衝突,讓人數較少的經濟輸家以及白人為主的保守派選民,透過決定「搖擺州」的選舉結果,使其具有超過其人數比例的影響力。但美國聯邦制度也正是因為如此地平衡「州權」與「聯邦權」,而能夠維繫下去。放大較少數選民的影響力,也代表著執政者必須要花費很多心思來照顧他們的需求,不會因為他們人數比較少而置之不理。
川普落選了,但經濟贏家與輸家的差距還會愈來愈擴大,要解決美國社會的分歧仍遙遙無期。(達志影像)
拜登在競選過程以及勝選宣言當中不斷強調,自己是全民的總統,會考慮不同族群需求。這是新政府重要政策目標,然而,他要面對的結構改革困難重重。除了必須優先處理仍然非常棘手的疫情之外,他要面對共和黨占多數的參院,而且在實際政策的推動上,本來就會面臨許多大企業的強大遊說行動。同時,自由派菁英們到底有多少意願真正去了解保守派選民的想法,還是一個未知數。2016年川普的勝出改變了民主黨的競選策略,尤其多投放了很多資源在中西部搖擺州,一改2016年時認為穩操勝券而忽略的選區經營。但實際上,傳統菁英們與非都會區人們之間的鴻溝仍然很巨大,例如歌手女神卡卡在一則推特助選影片當中所呈現出來的,刻意地去嘲諷非都會區、農業就業人口的口音和生活樣態,這就是很典型的都會菁英對鄉村群眾的歧視,本身也是加大美國社會分歧的原因。
美國的民主制度設計,透過行政、立法與司法的三權分立制衡,可以防止單一政治人物大權獨攬,也可以防止體制被少數人破壞。制度本身的運作是很穩固的,例如這次大選當中即使川普總統提出一些爭議,但各級州政府(包括很多共和黨政府)都跳出來保證選舉的公正性,而這些爭議也都可以透過法院管道來解決。然而,在全球化的趨勢不變,且身分認同政治議題背後牽涉到的社會與經濟制度無法根本性改變的狀況下,實在很難令人對「解決社會分歧」抱持樂觀態度。
同時還有一個值得觀察的重點,是在社群網站以及新媒體方面。

社群媒體 公正性遭質疑

這次大選,我們可看到各大社群網站經營公司,即使經過2016年大選的許多教訓,仍然沒有很好的方法應對事實查核,以及拿捏控管假資訊或未經查證資訊的分寸(例如在拜登家族醜聞傳出之時,很明顯臉書及推持都有反應過度的狀況出現)。
知名歌手女神卡卡(中)呼籲支持拜登(左),但她嘲諷非都會區、農業就業人口的口音和生活樣態,亦引起爭議。(達志影像)
大選過後,川普也運用其強大的社群網站影響力,於推特不斷發文質疑選舉的公正性,而推特的做法,是將其標誌為有問題的訊息。但到底科技平台該怎樣權衡言論自由及對事實的基本審查,目前仍是很混亂的狀態。可預見的是,接下來會有更多人質疑媒體及各社群平台的公正性,而在人們對政治機構及媒體的信任度變低的狀況下,假訊息將會變得更容易傳播,且人們在社群媒體攻擊不同族群的頻率會更高,更不利於解決分歧。這樣的科技與新型態言論傳播方式相關討論,或許是和經濟與社會政策大方向的辯論同等重要的議題。
下一次,強調菁英與庶民對立、傳統制度已經完全失效的「民粹主義」,很可能將會以更大的浪潮席捲而來。

陳方隅小檔案

美國密西根州大政治學博士、菜市場政治學共同編輯、美國台灣觀測站共同編輯

更新時間|2023.09.12 20:36 臺北時間
延伸閱讀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7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