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07 05:58 臺北時間

【戰爭逼近的記憶2】不願想起或刻意遺忘? 96年台海瀕戰成藍綠地雷

mm-logo
文化
1995、96年兩岸緊張的歷史,應該是全台灣不分藍綠民眾的共同記憶。(《國際橋牌社》劇組提供)
1995、96年兩岸緊張的歷史,應該是全台灣不分藍綠民眾的共同記憶。(《國際橋牌社》劇組提供)
影視製作人汪怡昕1996年也在馬祖高登服役,是義務役的基層士官。在他籌拍的《國際橋牌社》第二季中,拍攝了1995、96年飛彈危機下,外島備戰的故事。他說,這些情節絕大多數是自己的經歷如實呈現,不必做太多改編。

官方史料噤聲 藍綠干擾

汪怡昕認為在影視產業,軍事題材的效應就是重建某種「民族記憶」,重現歷史上,有一群人做了什麼事情。
而在台灣目前的公共輿論裡,軍人只有二種樣貌:一是「軍人都很爛」;另一種是「我們軍人保家衛國,你們還不感激」。「我認為真實,就在這二者之間。」汪怡昕說,只要有人能真真切切,拍一個大家都熟悉、服役時的樣貌—那一定是有黑有白。「有沒有好軍人?大部分都是;有沒有壞軍人?一定也有。這是大家的經驗,是一個共同堆疊的情感。」
一旦兩岸戰爭爆發,外島的據點將依靠基層官兵獨力防守。圖為《國際橋牌社》劇照。(《國際橋牌社》劇組提供)
然而汪怡昕所說的,1995到99年兩岸衝突的歷史,卻在台灣官方和主流輿論的敘事中缺席。這樣的事實其實顯而易見,例如在台北中華路上的「國軍歷史文物館」,共有五間常設展廳,其中有間「兵器室」和名叫「整軍經武」的國軍現代化裝備介紹,而與國軍歷史相關的另外三間,主題分別是:「黃埔建軍與北伐統一」「對日抗戰」及「戡亂與台海戰役」,但其展示的歷史,也只到1958年八二三砲戰為止。再往後,除了陸、海、空軍二代兵力換裝的硬體資料,以及一小部分國軍救災任務的描述外,沒有展出任何歷史材料和敘事。
至於預計在台北大直設立的「國家軍事博物館」,被問及將展出哪些史料時,國防部只回答:「軍事博物館未來展區規劃區分為常設與特展等二部分,並以『國軍建軍發展』為主軸,藉以弘揚國軍光榮史蹟、現代化建軍成果。」
影劇工作者汪怡昕認為,軍事故事既是「國家記憶」的重要部分,更有商業價值。(《國際橋牌社》劇組提供)
為什麼這一段當代數10萬台灣人的共同記憶,在官方敘事中變得這麼隱諱?于北辰認為,關鍵仍在於政治上的藍綠區別,「很多人不想回憶,不願意去談(1995到99年的台海危機),這是執政者(按,指前總統李登輝)捅出的簍子,如果執政者不要搞得這麼緊張,大家就不會搞成這樣。」
但于北辰不認可這樣的心態,他認為,台海危機固然可以說是李登輝或陳水扁造成的,「但畢竟他們沒有宣布台灣獨立。兵凶戰危,你軍人怎麼可以在那裡看他笑話?看他笑話我們就滅亡了,就算他們是政治小丑,你也不能拿國家的命脈去賭。」
汪怡昕也意識到這一段共同記憶裡,處處都是藍綠政治的地雷。但他強調,呈現台灣不同脈絡國民的記憶非常重要,不同群體的人應該去理解其他群體的記憶,彼此交會才能對話。
更新時間|2023.09.12 20:37 臺北時間
延伸閱讀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7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